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三卷:高等教育蘇聯教育

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結合是大學教育的主旋律[1]

字體:16+-

20世紀90年代,中國大學的校園裏不時響起呼喚人文精神的聲音。這絕非偶然,而是社會的客觀現實和大學教育本身的缺陷使然。就中國的社會變化而言,改革開放20年來,經濟有了較大的增長,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年青一代的道德水準不僅沒有提高,相反,滋長了一些享樂主義、個人中心主義的思想,破壞公共道德的事情時有發生。從教育內部來看,功利主義的思想較重,強調了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專業教育,忽視了提高人的素質的人文教育,致使大學校園中的人文氣息淡化。因此,有識之士紛紛呼籲加強大學的人文素質教育。

在世界範圍內,自從科學技術得到迅速發展,資本主義工業生產打破了農業小生產的寧靜,機器和道德就成了一對矛盾。到20世紀,這個矛盾轉化為科學技術發展與倫理道德進步的關係。對於它們的關係曆來有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社會道德的墮落是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引起的。他們認為,科學技術的發展破壞了人與環境的平衡,現代化帶來了物欲的增長、人際關係的疏離和淡漠。特別是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造成的苦難,使人們對科學技術到底給人類帶來幸福還是帶來災難,提出了質疑。另一種觀點與此相反,認為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也必然會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甚至可以醫治社會弊端,科學的進步提高了人們的科學精神和求真意識。近些年來,科學主義者和人文主義者都提倡科學和人文的結合。他們普遍認為,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麵它給人類帶來可供享受的豐富的物質財富,極大地改善人們的生產條件和生活條件,促進了社會的變革,從而促進了社會的民主和平等;另一方麵它帶來了資源的浪費、環境的破壞、人的物欲增長,人類對財富的爭奪而引發戰爭,科技不僅創造財富,同時製造殺人的武器。因而呼籲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結成聯盟,共同克服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弊端,使科學技術真正造福於人類,並不斷地提高人們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