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我國高等教育擴招的學生,本科生明年就麵臨著畢業和就業的問題。根據這兩年就業的形勢來看,並不樂觀。那麽,是不是我國的人才太多了呢?恐怕不是。我國現在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才13.2%,離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還有一段距離,怎麽會嫌人才太多呢。問題出在兩個方麵:一是專業結構的失衡,有些人才短缺,有些人才過剩;二是地區性就業的失衡。中國的農村非常需要人才,但是許多畢業生不願到農村去,於是就出現就業困難的現象。當然也還有一些人事製度的問題,如有些崗位已經被不合格的人員所占領,因而造成合格人才無崗可上。這要通過勞動人事製度的改革來逐步解決。現在實行公務員公開招聘製度以及各種專業人員的資格認定製度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毋庸諱言,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就業形勢會越來越嚴峻。高等學校麵對這個形勢,應該有所對策。我認為,可以從下麵幾方麵入手。
第一,拓寬專業麵。計劃經濟時期,高校畢業生國家包分配,學生沒有就業的競爭,所以專業麵窄,但還顯不出它的弊端。現在的學生如果專業麵、知識麵太窄,且不說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連找工作都困難。因此,高等學校拓寬專業,加強基礎知識,已經被大家所共識,許多學校都調整了課程。這裏就不多講了。
第二,允許在學期間調整專業。高中生報考大學時,有一部分學生對學科已經有了認識和興趣,立誌從事某種專業,但大多數學生報考專業有一定的盲目性,等到上課以後發現自己並不喜歡這個專業。因此,為了滿足學生的愛好和特長,應該允許學生調換專業。這會給學校工作帶來一定麻煩,但是為了培養人才,遇到一些麻煩又算什麽。當然,調整專業要立一個規矩,什麽樣的情況能轉,什麽樣的情況不能轉;轉學時要有一定要求,甚至有些科目要進行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