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1999年開始,高等教育連續3年擴大招生規模,計劃在2005年毛入學率達到20%,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但是高等教育大眾化不隻是毛入學率一個指標,它涉及學校的結構、專業設置、課程設置、資源配置等許多方麵。有一條是明確的,即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必然伴隨著高等教育的多樣化。多樣化包含著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麵:從縱向來講,高等教育是分層次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7年修訂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把整個教育分成三級七等,高等教育為第三級,又分三等:高等教育本科、碩士研究、博士研究。如果像通常理解的中學後教育(如日本的專修學校)也是高等教育,則還有非二級、非三級教育這一等,在第三級教育的第一等級中又有短期高等教育這一等。如此看來,高等教育內部就有5個層次:中學後教育(指一定年限的,獲得某種職業資格的職業培訓)、短期大學或高等專科學校、大學本科、碩士研究、博士研究。從橫向來講,有綜合大學、文理學院、單科學院。從辦學體製來講,有公辦學校、民辦學校,中央辦的、地方辦的。各級各類學校的辦學水平也是千差萬別的。隻有高等教育的多樣化,才能做到高等教育的大眾化。
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不僅是為了滿足廣大青年求學的需要,還因為現代化社會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在精英教育時代,高等教育主要培養高級科學技術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但是在現代社會,知識經濟即將到來的時代,不僅高等科學技術和高級管理人才需要接受更高一級的高等教育,而且一般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也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社會上還需要具有較高文化的白領工人和職員。社會的職業多樣化了、多層次化了,要求高等教育也要多樣化、多層次化。所以,短期大學和高等專科學校就應運而生。美國社區學院發展的**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1960年美國有社區學院663所,在校學生816萬人,但到1980年就達到1231所,學生482萬人。德國在1968年決定創辦3年製的高等專科學校,到1975年就達到136所。日本在1964年確認短期大學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發展十分迅速,到1985年發展到543所,在校學生36.6萬人。可見,高等教育的多樣化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