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社會需求越來越高漲,然而教育的資源是有限的。
要靠改革高考製度來解決教育供求矛盾是緣木求魚。
要建立終身教育體係,使暫時不能上大學的青年有出路。
光靠改革高考製度是不夠的,必須從對人才的認識上找出路。
不隻是考上大學、當上幹部的才是人才。
高等學校入學考試的問題是當前社會上議論最多的問題之一,也是關係到千家萬戶的問題。人們普遍有一種意見,認為高考是指揮棒,當前應試教育的弊端、學生負擔過重,都是源於高考,因此高考製度必須改革。我覺得,得出這樣的結論,未免過於簡單。
應試教育是一個表麵現象,應試教育的背後隱藏著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就是青年的出路問題。追求升學、追求學曆,說到底是追求一個好的職業。這是一個社會問題,這個問題的存在有著深刻的社會曆史根源。
第一,我國經濟不夠發達,特別是長期實行計劃經濟,就業機會不充分。青年追求升學,就是追求就業,因為學曆越高,就業的機會就越多。過去高等學校畢業包分配,考上大學就像進了保險箱,必然能夠得到一份像樣的工作。現在雖實行了雙向選擇,但人們總覺得上了大學找份工作總不是難事。
第二,是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勞動人事製度造成的。我國的勞動人事製度,隻講學曆不講能力。哪一級學校畢業,工資級別就是哪一等,不論能力的大小,不論學校的質量,一律按學曆劃等級。升學是人們追求社會升遷的途徑,這在哪個國家都如此,但在我國尤其突出。因此,追求升學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三,除了上述經濟原因和人事製度外,還有更深層的文化根源。中國文化有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無論達官貴人,還是庶民老百姓,隻要有條件,總是想讓自己的子女多讀一些書,這是好的一麵。另外一麵,是講究學曆,“學而優則仕”“讀書做官”以及科舉製度的影響,都為現在的學曆主義埋下了文化的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