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三卷:高等教育蘇聯教育

論學曆主義與教育[1]

字體:16+-

學曆是指一個人學習的經曆,表示一個人受教育的程度。按照現代教育體係來分,可分為小學、初中、高中(包括中專)、大專、大學本科、研究生(又分研究班、碩士、博士)等學曆層次,均需畢業取得文憑者才算得上有某種學曆。這種學曆,與其本義已有所差別。其本義是表示人的受教育程度,並未含有必要的學曆證書。例如,人口普查,每個人都必須填寫文化程度,一般以受教育的年限來確定,不一定要求有畢業證書。要求學曆證書是高一級學校招生或用人製度所規定的。有了學曆證書,說明某人不僅受過某種程度的教育,而且學習成績達到一定標準,取得了合格證書。

講求學曆是必要的。就整個國家來講,各種學曆人數所占總人口的比例,說明這個國家的發展水平、現代化的程度,是一項重要的人文指標。就用人製度和工薪製度來講,需要通過學曆來選拔相應的人才,規定相應的工薪等級。強調學曆是實現幹部知識化、專業化的重要舉措。回顧十年動亂時期,取消了高考製度,用人不講學曆,使得“讀書無用論”泛濫於一時,不僅貽誤了一代青年,而且使民族素養下降,其後遺症至今尚未徹底消除。1977年鄧小平同誌決然宣布恢複高考製度,僅這一舉措,就使“讀書無用論”煙消雲散。眾多青年重新拿起書本,刻苦攻讀,才使今天我國各條戰線後繼有人。隨後鄧小平同誌又提出幹部要革命化、年輕化、專業化,再一次掀起各級幹部學習的熱潮,使我國幹部的文化水平上了一個台階,為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準備了具有現代文化知識的管理幹部隊伍。

講求學曆也是現代社會的重要標準,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古代社會隻講究門第,不講學曆。統治集團的接班人都是世襲的,各級官吏也都是在統治階級內部選拔的。我國的科舉擇才製度應該說在封建社會裏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是講究學曆的一種擇才製度。但是它並未改變整個封建社會世襲的根本性質。且我國科舉後來流於形式,其學風導向作用極壞,其流毒至今仍在影響著我國的教育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