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三卷:高等教育蘇聯教育

大學的理想和市場經濟[1]

字體:16+-

英國教育家阿什比(Eric Ashby)有一句名言:“任何類型的大學都是遺傳與環境的產物。”他說:“大學是繼承西方文化的機構。它保存、傳播和豐富了人類的文化。它像動物和植物一樣地向前進化。”的確,大學的發展如果從中世紀意大利的波隆亞大學算起,已經曆了700餘年。它的職能、規模、課程、培養方式等都與初創時期迥然不同。但是各國的大學卻都還或多或少地保持著各自的傳統,使各國的大學既有共同之處,又各具特色。我們稱這種傳統為大學的理想。它引導著各國的大學乃至整個高等教育發展的航向。當然,大學的理想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也隨著時代(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但它畢竟帶著各自的遺傳因子。這種遺傳與環境是如何在大學理想中變異的,正是我們要研究的問題。

中世紀的大學作為一個教育機構是由教師和學生聚集而成的,是一個自治的團體,有人稱它為一種行會組織。其目的是培養有教養的教士、教師、神學家、律師和醫生等專門人才。起初,大學都是單科性的,如波隆亞大學設法學、薩拉偌大學設醫學、巴黎大學則是一所神學院。到13世紀,大學都設有文、法、神、醫四科。課程以語法、修辭學、邏輯學、算術、幾何、天文學和音樂,即“七藝”為主。在當時,大學自治、傳授知識,為統治階級培養有教養的人才就是中世紀大學的理想。

14世紀到17世紀是文藝複興和宗教改革的時期。商品經濟的逐步發展,貿易的擴張,中心城市的興起和中產階級產生,動搖了教會對大學的控製和禁欲主義的思想,建立了人文主義的教育理想。但是歐洲大學本質上仍是貴族的教育,即培養統治人才的教育。

工業革命給大學的理想注入了新的血液。科學技術在生產上的應用需要培養掌握先進科學技術的高級專門人才,為物質生產服務成為社會對大學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但是,這種要求卻受到傳統大學的頑強抵抗和排斥,以致許多高等技術學院甚至直到20世紀中葉還被排除在高等教育之外。例如,在英國,“高等教育”一詞傳統上隻適用於大學,直到1963年羅賓斯委員會發表的《高等教育》報告中,才把技術教育、管理教育以及繼續教育學院和師範學院提供的達到與當時英國25所大學同類教育水平的教育包括到高等教育的範疇。可見,大學傳統理想的頑固。但是時代在前進,大學要想前進和發展,也必須改革。因此,工業革命使大學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大學不隻是要為統治階級培養有教養的人才,而且要為工農業發展培養科學技術人才。大學教育的內容不隻是傳授古典人文科學,而且要傳授自然科學的知識和技術。除了一批技術學院和農工學院應運而生外,傳統的大學也在自我改造。還是以英國的大學為例,在工業革命的過程中,英國的大學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技術進步主要是沒有受過教育的工人創造的。大學主要關心的是授予學位、培養紳士,與社會的經濟發展不發生什麽關係。正因為如此,牛津和劍橋在17世紀和18世紀衰敗下來,直到19世紀新大學的出現,才逐步改變了英國高等教育的概念。牛津和劍橋也不得不在一片批評聲中走上改革之路,同時它們本身也才得以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