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對高校畢業生的出路采用國家包下來的辦法,實行統一分配。過去,人們認為這種製度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表現在人才培養的計劃性和對人才的愛惜上,使他們有充分的就業機會。隨著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入,這種畢業生分配製度越來越不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而且正在起著阻礙生產力發展的作用。其弊端表現在以下幾方麵:①畢業分配和工資待遇隻看學曆,不看能力,嚴重地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得高考成了就業的敲門磚,千軍萬馬都奔向一扇門,進了校門就等於進了保險箱,讀好讀壞一個樣,混到畢業,領到文憑就可以去就業。就業以後也不論你是名牌大學的畢業生,還是條件很差的學校的畢業生,不問你學得好壞,統統拿一樣的工資,享受同樣的待遇。這種製度怎麽能激發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②這種分配製度嚴重地阻礙著人才通向最需要人才的農村和邊遠地區。畢業生分配製度按道理講應該有利於把優秀人才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但是由於現在經濟體製的改革,光通過命令和說服教育已經不能引導學生接受國家分配或者自願到不發達的農村和邊遠地區。那麽,什麽情況才能使人才流向農村和不發達地區呢?隻有3種情況:一是農村地區富裕起來,工資收入高於城市;二是用高薪吸引人才;三是通過人才競爭,他競爭不過別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自然而然地就會流進來。是不是到農村的人才質量就不如城市呢?相對來講是這樣,但絕對來講他還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因為我國大學畢業生畢竟是少數,何況,將來分配製度改革以後,靠競爭,學習得會比現在更好些。③阻礙著基礎教育的改革。為什麽片麵追求升學率的思想久批不衰呢?就是因為大學畢業是“鐵飯碗”。追求升學就是追求就業,就是追求“鐵飯碗”。當然隨著經濟體製改革,“三資”企業的“金飯碗”“銀飯碗”的出現,“鐵飯碗”不那麽有吸引力了,因而分配製度也即將堅持不下去了,但畢竟有一隻“飯碗”在保底,比沒有“飯碗”要強得多。因此,沒有“飯碗”的人自然對這隻“飯碗”垂涎三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