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二卷:基礎教育

開展科學技術社會課程研究 促進中學理科教育的改革[1]

字體:16+-

20世紀80年代,世界上許多國家掀起了一門新課程,這就是科學技術社會課程,簡稱STS課程。在英國,有的教育家甚至認為,STS課程是每個將在現代社會中生活的未來公民必須學習的“新的公民課”。為了探討這門新課程的意義、內容和實施,我們已經開過多次國際學術會議。

為什麽這門課程這樣受到重視呢?這是因為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不僅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而且深入社會各個領域。每個公民都必須懂得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影響。例如,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帶來的社會生產力的空前提高,一方麵給人類帶來了物質文明;另一方麵也會產生資源浪費、環境汙染、生態失去平衡等問題,使人類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在資本主義社會,大量新科技在生活中湧現,還帶來了人際關係的淡漠、倫理道德水準的下降、青少年犯罪率增加等社會問題。總之,科學技術的進步使社會生活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從而影響到人們的價值觀念的變化。因此,如何正確地運用科學技術的優勢來促進社會進步、造福於人類,又如何來解決新科技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是每個公民都應該關心的問題,這也就成為教育應該研究的問題。科學技術社會(STS)課程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正如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育學教授赫德博士所講:“人類生存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的巨大變化,要求我們以新的眼光來看待科學的教學工作。”“對科學的價值、科學的社會方向和技術的強調,應是任何科學課程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STS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最近幾十年中,科學技術世界經曆了一場極其深刻的變革。科技進步的主要特征是知識的加速增長,科技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這場科技革命不僅改變著社會生產和消費方式,而且正在改變著社會的精神麵貌,改變著人們的價值觀念,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及人文科學之間的界限。科學技術社會已經不是三個孤立的概念,它們連成一體,成為一個具有廣泛新含義的新概念,科學技術社會課程也就成為一種新的教育理論。這種理論看重的不是三者孤立的知識的傳播,而是重視三者關係的溝通和研究,這種研究可以包括兩個方麵:一是科學原理如何轉化為技術,轉化為生產工具和生活資料,也即科學技術如何在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中應用;二是科學技術在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的同時,又如何改變著社會的精神麵貌,它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又如何利用社會科學的知識加以解釋和解決。當代社會麵臨著許多複雜而棘手的問題,例如,人口增長、糧食和資源短缺、環境汙染、吸毒和犯罪、試管嬰兒帶來的倫理道德問題等,它們不僅是科學技術問題,也是社會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不是單靠科學技術就能辦到的,還需要運用政治學、法學、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教育學等社會科學的知識。因此,科學技術社會課程也是一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的課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原總幹事阿馬杜先生說得好:“人們今天生活在一個人類各個創造性領域之間出現溝通的時代裏,包括各種不同科學學科之間的溝通,以及各種學科與文化之間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