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第一章中講過,教育起源於人類的生產勞動,並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在各個曆史時期,社會生活歸根到底是由社會所擁有的生產力來決定的,而生產力不能離開生產關係而存在。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它同時受到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作用和影響。但是,為了探索教育發展的規律,我們可以先分解地來研究,然後再綜合起來,以形成完整的概念。
生產力的發展推動著教育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生產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生產力主要包括生產工具和有一定勞動技能、會使用生產工具的人。生產力所以具有革命性和活躍性,是因為人們為了提高物質生活水平,便去不斷地改善生產工具,提高生產力。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促進了社會政治經濟各方麵的發展,同時也就推動了教育的發展。那麽,是怎樣反映出來的呢?
(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教育提供了物質條件。我們在第一章中就講到在生產力最低的原始社會,教育的水平也是極低的,那時隻有原始形態的教育。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的水平,社會上有了剩餘產品以後才出現了學校教育,學校教育製度的不斷完善也是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上的。現代化的學校教育,隻有在現代化的生產力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高度發展起來的生產力促使教育不斷發生變革,它表現在以下方麵。
1.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生產的高度自動化,使物質資料生產的必要勞動時間逐漸減少,可以為人們提供更多的學習時間。再加上科學技術的不斷變革,人們要求學習的積極性越來越高。隻為青少年兒童預備的學校教育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學習要求。人們要求學校也為成年人開放。所以在20世紀60年代,西方國家提出了“終身教育”的主張。有些教育家認為,過去把人的一生分為學習時期和就業時期兩個階段是不合理的,人的一生要不斷學習,才能適應當代生產和社會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