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訓機構確有存在的必要,但也要加以整頓。教育培訓機構應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不應是教育競爭的推手。教育培訓機構也應推進素質教育,不應把學生培養成考試機器。
不久前,我在某市與幾位小學校長座談,校長們向我訴苦,說學校都被培訓機構“綁架”了,幾乎全市的小學生都在課後上培訓班,參加小升初的競爭。我覺得奇怪,小升初不是就近入學,不用考試了嗎,為什麽還有這樣的競爭?校長們告訴我,雖然小升初不用考試,但有一個口子,即可以招收少量的所謂特長生,於是家長們都想通過特長生的渠道進入所謂優質學校。另外,民辦中學不受區域限製,可以跨區招收優秀學生,也造成考試競爭。再有,許多優質中學都設有實驗班。這種實驗班是在學生進校以後,通過考分確定的,成績優秀的上實驗班,成績一般的上普通班,實際上是過去快慢班的翻版。
一位家長告訴我,必須讓孩子上補習班,否則到初中被分到普通班,學校對普通班不重視,沒有好老師。培訓機構就這樣乘虛而入,“綁架”了學校,“綁架”了家長,增加了學生的負擔,攪亂了素質教育。因此,推進素質教育,必須破解培訓機構“綁架”學校的困境。為此,教育行政部門要有所作為,出台一些政策,抑製教育的無序競爭。
首先要大力推進學校的均衡發展,加強薄弱學校的建設。教育競爭最主要的根源,還在於教育發展的不均衡。每位家長都想讓自己的子女進入優質學校,這是可以理解的。隻有教育均衡發展了,才能從根本上破解教育惡性競爭的難題。
同時,要堵住優質學校招收特長生的口子。為什麽普通學校就不能培訓特長生?開這個口子還是教育不均衡思維在作祟,認為優質學校才能培養特長生。特長生不是揠苗助長出來的,而是憑著個人的天賦和從小培養興趣愛好以後逐漸形成的。就像魯迅90年前在師大附中演講《未有天才之前》中所說的,培養好花,先要有泥土。在惡性競爭的生態環境中是培養不出天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