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十二卷:譯著

第六章 青年學生的政治教育

字體:16+-

政治教育的作用和意義

政治教育是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年青一代教育理論和實踐中界線最為分明的領域,兩者之間的矛盾在這裏表現得尤為劇烈。

關於政治教育的作用與它在學校教育中的意義,這兩個問題的提出本身就其性質來說就有原則上的分歧,是互相對立的。

19—20世紀的資產階級教育理論家站在學校不參與政治的立場上,企圖用學校的圍牆把青年與周圍社會生活隔開,使他們不受先進社會思想的影響,不讓他們參與反對剝削者統治的尖銳的階級鬥爭。列寧在揭露資產階級理論的實質時說:“學校可以脫離生活,可以脫離政治,這是撒謊騙人。”[1]馬克思主義教育家指出,所謂學校不參與政治乃是資產階級在教育領域中實施真正的階級政策的掩飾。

實際上資產階級學校從未實施過不問政治的教育。他們禁止學生參加政治組織,但又建立了童子軍組織、為文化而文化組織等。他們還在曆史、法律常識、宗教和道德課上培養學生忠於現存製度、資產階級道德、資產階級沙文主義和民族主義。20世紀階級鬥爭的尖銳化證明了不問政治的教育理論是站不住腳的,它促使資產階級用軍國主義、反共產主義、法西斯主義精神加強學生的政治教育。但即使是現在,在繼續加強這種趨勢的同時,資產階級教育學中還流行著“非意識形態化”“趨同”的理論,否認在學校範圍內進行有目的的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學對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對培養他們忠於共產主義理想、愛國主義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任務賦予極大的意義。列寧在共青團第三次代表大會上的演說中說,學校應當使青年“自己能夠養成共產主義的觀點”,應當“使人們成為推翻剝削者這一鬥爭的參加者”,“應該使培養、教育和訓練現代青年的全部事業,成為培養青年的共產主義道德的事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