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形式的問題對發展中國家也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克服從過去的殖民地和附屬國時期以來的長時落後狀況是和發展現代教育緊密相連的。但是如果說發達的工業國家,包括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對解決這個問題具有足夠的經驗和物質基礎(與社會製度的性質相適應),那麽,發展中國家在這條道路上則遇到更多嚴重的困難。
為了加快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獲得獨立的年輕國家政府和人民應當在國民教育方麵解決許多重要的任務。除了廣泛地開展掃盲和發展小學網外,年輕的國家應當修改傳統的教學內容,使它接近民族的社會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並與科技革命的要求相適應。由於客觀的原因,發展中國家的政府目前不得不更多地考慮掃盲和小學教育,而不是普通中學的問題。
在印度共和國,目前小學教育在各邦是免費和強迫性的,但11歲以前的學齡兒童中5個隻有4個上小學。成年人中文盲的比例還很高。除了采取措施使所有學齡兒童都能學習外,許多邦在成年人中間開展了掃除文盲的活動。這種情況也可以在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看到,那裏也通過了關於小學義務免費教育的法律。這說明即使在那些教育發展水平處於前列的獲得獨立的國家裏,掃除文盲和小學教育普及問題也遠未解決。
發展中國家的完整的中等教育機構是按宗主國—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西班牙等學校模式建立的,在當地居民中培養行政幹部的混合學校(法國—伊斯蘭、英國—印度、英國—緬甸)隻授以低質量的、不完整的教育(與歐洲模式的完全中學相比),具有實利性。獨立前這些學校隻容納1%~2%的當地居民的子女。
年輕國家的政府當然理解必須按照國家發展的任務和科技進步的要求修改教學內容。當然,具有較高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能較順利地解決這些問題。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不能忽視獨立國家的政治方向和性質。社會結構的極度複雜性和政治、經濟製度上的較大差別使分析教育現狀極為困難。但是較為仔細地研究問題後可以明確一些趨勢,並在一定程度上對教育領域內產生的現象加以係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