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十二卷:譯著

資產階級教育學的教育目的和任務

字體:16+-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產生了無數資產階級教育理論和觀點,其目的是抵製馬列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阻擋它們的傳播和實際運用。

資產階級教育學的教育目的和任務不像馬列主義教育學那樣提得清楚和明確。在階級社會中不可能對屬於不同社會集團的兒童有統一的教育目的和任務。因此無數資產階級教育理論和概念,或是避免清楚地提出教育目的和任務問題,或是使它們具有不負任何責任的宣言的形式。

如近年來宣傳抽象的人道主義、“對親人普遍的愛”的教育思想。個性被看作是一種個體,它按照其自己內在的規律發展,與社會經濟條件無關。在這種情況下,教育的目的反映了主觀唯心主義地看待個性,把它作為獨一無二的主體,需要從各種“權威的學說”和“思想觀念”中解放出來。這種教育任務應當由新的“人道主義”的學校來完成,在那裏每個兒童都有可能在“個性自我表現的充分自由”的條件下得到發展。這些教育思想在對抗性社會中顯然是毫無根據的。

盡管資產階級教育學把各種極為多樣的思想理解為當代社會的教育目的,但是可以找到某些共同的觀點,用“教育機會均等”“選擇自由”“兒童在個人能力基礎上的自由發展”等原則來蒙蔽人。實際上,雖然從未公開承認過,但資本主義國家學校具有完全明確的目的:為富有集團創造最優越的教育和發展條件,而基本勞動群眾的教育僅限於資本主義生產所必需的實利主義的實際訓練。在“自由選擇教育途徑”的幌子下,遠在學校期間就實行社會篩選[6],這表現為不同社會階層所受教育的質量不同。同時教育目的可以有不同正式的提法:培養抽象的人道主義和全人類的理想,個性的“自我實現”和“自我表現”,每個人在受教育的途徑和生活方式上的自由選擇,學校和社會以外的個人自學,等等。所有被稱為教育目的的學說主要是變化著運用“個性”和“自由”等字眼,說明資產階級教育學的極端個人主義,與社會主義教育學的集體主義相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