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十二卷:譯著

馬列主義教育學的教育目的和任務

字體:16+-

馬列主義教育思想產生於19世紀後半期。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已經形成了關於教育的階級性學說,揭穿了資產階級關於學校“中立”和“不參與政治”的謊言,並提出了無產階級在年青一代教育方麵的一係列要求。

之後,馬克思在《臨時委員會就若幹問題給代表的指示》一文中提出了關於在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工人階級子女的教育目的和任務問題,強調了必須使教學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必須組織三個方麵的教育:智育、體育和綜合技術教育。

馬克思的結論是:“把有報酬的生產勞動、智育、體育和綜合技術教育結合起來,就會把工人階級提高到比貴族和資產階級高得多的水平。”[2]

在《共產主義原則》一文中,恩格斯分析了在徹底消除生產資料私有製的社會主義社會裏年青一代的教育問題:“教育可使年輕人很快就能夠熟悉整個生產係統,它可使他們根據社會的需要或他們自己的愛好,輪流從一個生產部門轉到另一個生產部門。因此,教育就會使他們擺脫現代這種分工為每個人造成的片麵性。這樣一來,根據共產主義原則組織起來的社會,將使自己的成員能夠全麵地發揮他們各方麵的才能。”[3]

馬克思和恩格斯製定了關於共產主義教育目的和任務的基本原則,它們反映在人的全麵發展和教學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中。

列寧和克魯普斯卡婭的著作提出了共產主義教育的目的和任務。列寧多次強調,在資本主義國家,學校曾經是且現在仍然是資產階級統治的工具,它滲透了等級的、資產階級的精神。在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勝利後,擺在學校麵前的任務是將自己從資產階級階級統治的工具轉變為對社會進行共產主義改造的工具。

列寧在《青年團的任務》一文中完整地指出了共產主義教育的目的和任務。1920年列寧在俄國共青團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演說時對青年提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共產主義社會的建設者。他在敘述許多具體任務時解釋了這個總目的。這些具體任務是:掌握“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的智力或精神發展,培養共產主義道德的道德教育,與工農共同勞動的勞動教育,掌握現代技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