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和附屬國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水平遠不相同。在同一個時期,有些國家有著古老的文化(印度、緬甸、阿爾及利亞、突尼斯、摩洛哥和近東國家),而有的國家還處在民族部落製度階段,沒有文字。較發達的國家在成為殖民地前就有了一些不同教育水平的學校。在個別國家存在中世紀的大學,如在馬格裏布(北非國家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的總稱—譯者注)的一些國家有高級伊斯蘭學校。在爭奪殖民地時期,歐洲國家把自己的代表—傳教士派到侵占的領土上,其任務就是使當地居民形成土著居民低劣和白種侵略者優越的思想,讓土著民族改信基督教並建立傳教士學校。天主教傳教士團積極地開展了自己的活動。
殖民主義者故意抑製教育和民族文化的發展。他們大大減少了當地村社學校的數量。傳教士學校用宗主國的語言和教科書教兒童初步知識和宗教教義,為白人殖民主義管理人員的子女和從當地居民中挑選的上層人物的子女建立了完全仿效宗主國學校體製的學校。
隨著對當地民族資源剝削的加強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殖民主義列強被迫稍稍改變對土著居民的教育政策。由於需要有當地的管理幹部作為殖民主義的忠實支柱及其影響的傳導者,需要有文化的工人以發展當地的工業,殖民政權開始開辦混合型的小學和不完全中學,那裏的教學隻有一部分是用地方語進行的。這些學校的數量不多,大量居民仍然是文盲。
拉丁美洲國家的教育發展過程略有不同。在主要被西班牙掠奪的領土上,印第安人幾乎全部被消滅,或被趕到最偏遠的地區。為了耕種廣闊的種植園,殖民者從非洲把黑人作為奴隸運進去。西班牙語和天主教在大多數拉丁美洲國家成為這個殖民地區的國家語言和正統的宗教。由於殖民地紛紛奪取了政治上的獨立,19世紀進入了被稱為“拉丁美洲複興”的時代。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甚至通過了小學義務教育法令,但拉丁美洲真正的主人—美國壟斷集團沒有保證實現這些法令,居民中的大多數至今沒有學習的機會。因此,雖然有一些差別,但拉丁美洲國家的國家教育政策基本上保持了殖民製度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