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了大眾化階段,2007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23%。全國在校大學生1849.31萬人,如果加上成人高校學生可達2500萬人。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不隻是一個數量概念,說明它區別於精英教育階段。因此高等教育在層次結構、類型結構和專業設置、課程安排上都應該有相應的變化。但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界卻有一種不太好的傾向,就是趨同化。高等學校都想拔高,都想擠入研究型大學的行列。其實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就是要衝破精英教育的框框,使更多的青年能夠接受各種不同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出現固然與青年求學的要求有關,但更重要的是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是在20世紀60年代人力資本理論的驅動下出現的。大學從它開始出現起就具有研究型大學的性質,是培養精英人才的場所。但是,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到19世紀後期就出現了培養應用技術人才的高等學校。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各國出現了一大批短期技術高等學校,例如,美國的社區學院、法國的短期技術學院、德國的高等專科學校、日本的短期大學及高專等,從而使這些國家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階段。因此,從發達國家高等教育進入大眾教育階段來看,都是出現了一批新型的培養應用技術人才的大眾教育,而不是發展精英教育。固然各國研究型大學規模也有了很大的擴展,但研究型大學的數量並無明顯增加。
我國高校1999年開始擴招,當時中央的政策也是想要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但是各地各校卻喜歡走另一條路,都想奔向研究型大學。這不能不說與我國“好大喜功”的文化傳統有關,也與地方領導的政績觀有關。事實上,根據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最缺乏的是應用技術人才。同時,大家都去辦研究型大學,經費分散,也影響製約著研究型大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