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剛去世的我國著名教育家呂型偉說過三句話:教育是事業,其意義在於奉獻;教育是科學,其價值在於求真;教育是藝術,其生命在於創新。說得多麽精辟!奉獻是什麽?就是一個人的境界;求真和創新怎麽能做到?就要有智慧。學校的校長就要有為事業、為孩子奉獻一生的思想境界;還必須有教書育人的智慧,能夠充分調動各種教育資源,為教書育人服務。
我們通常講,有一名好的校長,就能辦好一所學校。有人不同意這種說法,說辦好學校還要靠全體教職員工呢,這就是咬文嚼字了。辦好學校當然要靠全校的師生員工,不僅如此,還要依靠家長、社會的支持。但是全校師生員工誰來組織?社會力量誰來調動?要靠學校的帶頭人——校長。事實證明,有什麽校長就有什麽樣的學校。就我六十多年教育生涯中所見到的幾百所學校可以確信這一點。
現在學界都在倡導校長的職業化,這種主張我並不完全讚同。什麽叫校長的職業化,有沒有不會教書就能專門做好校長的人?可能有,除非他真是懂得教育,用心鑽研教育,有了這樣的“境界”和“智慧”的人。我總認為,校長要從教師裏麵選拔出來,他才懂得教育、教學,懂得教師的疾苦、學生的需求。因此,如果真要提倡校長職業化,首先他是一名職業化的教師,然後當了校長,全心全意為學校謀發展。既有當校長、做奉獻的精神,又有組織全校師生員工為發展學校同一願景而努力的智慧。
校長的智慧從哪裏來,是天上掉下來的嗎?還是拍拍腦袋想出來的呢?恐怕都不是,隻有從學習和實踐中來。學習,要向書本學,學理論、學思維方式。這很重要,有了正確的理論和思維方式,才能把事辦好。但更重要的是要向實際學,在實踐中學,不斷總結、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不斷求真、創新,就能產生智慧。學習,當然也要向先進學校的經驗學,但先進學校的經驗隻能給你以啟發,不能複製,不能照搬,還需結合自己學校的實際來求真、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