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1]
2007年,我在成都市青羊區參加減輕課業負擔座談會,會上一位小學生發言,他說:“希望國家定一天無作業日,就像無煙日、無車日一樣。”另一位小學生起來發言說:“作業還是要的,但希望老師不要布置那種枯燥的、反複練習的作業。”你聽,這是學生微弱的聲音,要求並不高。我們很少聽到學生的聲音。社會上炒得熱鬧的、媒體反映的,往往是教育者的聲音、家長的聲音,都是大人的聲音。我們的孩子在想什麽?他們需要什麽?大人們一概不知、一概不理,隻要他們埋頭做練習,考出好分數,考上所謂好學校。這樣能引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嗎?能培養出人才嗎?
心理學家馬斯洛說,人有五種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會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表現的需要。大人有這些需要,孩子們也有這些需要。生理需要,這是最基本的,要吃要喝,要生存。安全的需要,也是為了生存,不受傷害。三歲孩子第一天上幼兒園,哭哭啼啼抱著媽媽的腿,不願意去。為什麽?他離開媽媽感到不安全。等到在幼兒園生活幾天以後,覺得沒有什麽不安全,又有小朋友一起玩兒,他就願意上幼兒園了。社會的需要,這是人的社會性,人都生活在社會中,需要和他人交往。孩子也有與人交往的需要。小學生就有自己喜歡的夥伴。到了中學就有參加社會活動的需要,到青春期就有與異**往的願望。尊重的需要,這是較高層次的需要。每個人都有人格的尊嚴,人格受到汙辱,往往會發生激烈的衝突。孩子也有尊重的需要,他們最不喜歡大人叫他們小孩子,最不喜歡大人說:“你們小孩子,不懂事。”我曾經問過學生,你們最不喜歡的是什麽樣的老師?是不是嚴格要求的老師?他們回答說:“不,不是嚴格要求的老師,而是說話損人的老師。”什麽叫損人?就是不尊重學生的人格、汙辱學生的人格。可見小孩子也十分重視人的尊嚴。最高層次是表現的需要,即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小孩子雖然還談不上實現自我價值,但有表現自己能力的願望。你看,幼兒園的孩子總喜歡在大人麵前表演他(她)學會的歌、舞蹈、詩朗誦等。孩子特別是小學高年級學生、初中生,有時會做出一些出格的行動,往往是為了表現自己,引起別人的注意。這都是表現的需要。我們的教育、我們的老師考慮過孩子們的這些需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