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十卷:綠葉集 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

揚子江畔的人才搖籃[1]

字體:16+-

去年春節,在北京的48屆同班老同學聚會,都是80歲左右的老人了。歡聚一堂,總要回憶起在南菁中學的往事。大家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麽當時還是一個偏僻小城的中學出了那麽多人才?就拿我們班來說,幾十位同學都成了各條戰線的骨幹,在北京工作的就有十多位同學。當然與我們畢業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需要人才,使我們有機會施展才能,但是這也與母校的培養分不開。

南菁中學是我國最早的現代學校之一。前身是南菁書院,新學製建立後,即改為南菁中學。一百多年來培養了眾多人才。但是說實在的,我們讀初高中的六年卻是南菁中學最遭難的時期。初中三年是在日本侵略軍鐵蹄下度過的,高中三年則是在抗戰後國民黨統治時期。我們初進學校的時候,校舍破舊不堪,僅有的一座教學大樓被日軍炸成了斷壁殘垣,隻剩了幾間平房。1945年抗戰勝利,國民政府接管,第一任校長李天民籌資蓋了一座教學樓,名“重光樓”。雖然校舍有所改善,但設備依然闕如,物理、化學課都是在黑板上做“實驗”。盡管如此,因為學校裏有幾位好教師,再加上南菁中學的傳統,使我們在青少年時代沒有虛度年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記得初中一年級教算術課的章臣順老師,常常用圖解法講解四則應用題。如講兩車對開,時速不同,在一定距離內何時相遇等此類問題,都用圖畫出來,就很容易聽懂。另外一位教初三平麵幾何的胡靜蓮老師,她那時才二十多歲,雖患有肺結核,但給我們上課時卻總是精神抖擻。講幾何要畫圖,她畫圖又快又好,極富藝術性。高中二年級、三年級的數學課是吳菊辰老師教的,他講課極富邏輯性,而且講話很快,前後銜接,一氣嗬成。教國文課的是李成蹊老師,他喜歡給我們講《文心雕龍》,使我們除了課本中課文外,接受到古典文學、文學評論等知識。教曆史、地理的是李庚序老師一人,他那時很年輕,剛從浙江大學畢業。教曆史像講故事那樣,很生動;講地理都是自己在黑板上畫圖,畫得很精確,使我們知道我國東北盛產大豆,山西富有燃煤,貴州富有銅礦。他有一次對我說,將來上大學,除了學習專業知識外,還要養成“gentleman”精神,他指的是要養成高尚的、文雅的修養。還值得提到的是我們初中的音樂美術老師胡森林。他身兼兩職,既教音樂又教美術。盡管當時學校隻有一架風琴,但他的課上得有聲有色,他給我們講五線譜,介紹各國名曲,使我們學到許多音樂知識,並得到美育的培養。他不僅課堂上教我們,而且課下還組織各種活動,成立了合唱團、口琴隊。我們在高中已經沒有音樂美術課,但他仍然組織我們課外活動。因此南菁中學培養出了多位著名的音樂家、藝術家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