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十卷:綠葉集 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

童年的回憶[2]

字體:16+-

金童橋是江陰城東一個小鎮,建在一條河邊上。這條河是當時江陰的運輸要道,北接長江通蘇北的渡口,南通常熟蘇州。金童橋小學坐落在鎮中心,是一個如四合院的院落,校長是金阮達,也是金家大院的一支主人。學生並不多,隻有四個年級幾十名學童。因此上課是複式班,一年級與三年級合班、二年級與四年級合班。我們用的課本還是抗戰前的,裏麵有許多抗日的內容。所以一到日本兵來清鄉,學校就停課,我們把課本藏到牆壁下麵的通風洞裏,人都逃到別的村去。我們住在周莊、華墅時還經常逃到定山上躲在山洞裏。那種擔驚受怕的情景至今有時還會在夢中再現。

但小時候也有歡樂,日本兵也不輕易下鄉來,因為這裏還有遊擊隊活動,所以平時也還安定。特別是過新年的時候,會有唱灘簧的戲班子到這裏來演戲。戲院就設在學校旁的城隍廟裏,我們放學後就擠進去看戲,什麽薛仁貴征東啦,郭子儀征西啦,熱鬧非凡。我家門口是一家米店,旁邊是鐵匠鋪,我時常喜歡站在門口看他們打鐵。隻見他們一忽兒把一塊鐵從火爐裏拔出來,放在砧鐵上敲打起來,一忽兒又把它放到水缸裏,隻聽見“嗤”的一聲,感到非常悅耳,但並不體會鐵匠們有多少辛苦。

鎮最西頭有我奶奶的一個寄名兒子李某,順便說一句,江陰有一種風俗,小孩子生下來就要找一位夫妻雙全、兒女滿堂的人做寄母,這樣小孩才能保證健康長大。李家恰是金童橋的大戶,兄弟幾個開了麵粉廠、榨油廠。我經常到那裏去玩,麵粉廠倒沒有什麽稀奇的地方,榨油廠可是十分艱苦的場所,工人的勞動強度極大。我在那裏見到了手工榨油的全過程。李家門麵就是一個河碼頭。大豆由這裏運上岸,工人背一袋大豆,掌管的就發給他一根竹簽,等大豆搬完,工人以竹簽兌換工錢。等到榨油時,先要把黃豆用機器壓扁,然後放到木桶裏去蒸,蒸好以後倒到用竹子編成的圓箍裏,箍底裏鋪著蒲草。工人要把一桶蒸熟的滾燙的豆倒到竹箍裏,然後墊上蒲草用雙腳把它踩實,踩成豆餅,再把豆餅放到榨油機上去榨油。榨油機是木製的,工人用一個個木楔子打進去,把油榨出來。因為溫度極高,工人們都是光著身子幹活。勞動強度是極大的,現在想來真像人間地獄。他們的勞動令我印象極深。李家不僅開工廠,也種地、養蠶。春天蠶寶寶出生,休眠、蛻皮、吐絲、結繭,很有意思。夏天打麥場也是小孩喜歡摻和進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