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十卷:綠葉集 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

課程建設與學校文化特色[1]

字體:16+-

新的課程改革中課程設置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為什麽要這樣設置?新課標明確指出: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首先,要適應地方的實際。我國幅員廣大,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有差異,用統一的課程要求全國,就會脫離地方的實際。例如西部農村地區,辦學條件較差,師資水平不高,而且大部分畢業生要走向社會,或者留在農村務農,或者進城打工。基礎教育課程就應該結合地方的實際,使他們學有所得,學有所用。其次,要適應學校的實際。學校辦學曆史不同,環境條件各異,如果統一課程,學校就辦不出特色。設置校本課程就是給學校設置課程的自主權。學校可以根據學校的傳統、師資條件,發揮自己的優勢,辦出特色。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要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校本課程靈活多樣,可以任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選修,使人才脫穎而出。

新課改賦予學校課程管理的自主權。學校如何用好這個權利,是值得校長和老師認真研究的問題。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學校的辦學理念及一切價值觀都會反映到課程中、課堂上。因此,校本課程的建設要和整個學校建設聯係起來,也就是要和學校辦學思路、長遠的規劃聯係起來,和學校的文化建設結合起來,辦出特色。有些學校把校本課程簡單化,有什麽教師就開什麽課,如有舞蹈老師就開舞蹈課、有書法老師就開書法課;有些學校甚至把校本課程變成應試教育的課堂延伸。這都是不正確的,是對學校特色的一種誤解,需要糾正。

課程建設要和學校文化建設結合。那麽,什麽叫學校文化?學校文化是經過長期發展曆史積澱而形成的全校師生(包括員工)的教育實踐活動方式及其所創造的成果的總和。包含了物質文化(校園建設)、製度文化(各種規章製度)、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師生的行為舉止),而其核心是精神文化中的價值觀念、辦學思想、教育理念、群體的心理意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