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我國教育學術界有過一次大爭論,就是我國教育方針除了提全麵發展以外要不要提因材施教。爭論並無結果,但主張不在教育方針中提因材施教的學者也並不反對因材施教。因為全麵發展並非要求人人都是一個模樣,一樣的發展。因材施教是我國教育的優秀傳統,孔子教學就很重視因材施教。《論語》中有一段故事:子路問:“聽到了就幹起來嗎?”孔子說:“有父兄在,怎麽能聽到了就幹起來呢?”冉求問:“聽到了就幹起來嗎?”孔子說:“聽到了就幹起來。”公西華感到很奇怪,就說:“子路問聽到了就幹起來嗎,您說,‘有父兄在’;冉求問聽到了就幹起來嗎,您說,‘聽到了就幹起來。’我有些糊塗,大膽地問問。”孔子說:“冉求平時做事退縮,所以我鼓勵他;子路的膽量太大,所以我要壓壓他。”故事說的就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可以從兩方麵來理解:一是從人的身心發展差異來講;二是從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來講。
人生來是有差異的。一是天賦有差異。一般孩子智商為100,有的孩子可以達到120,有的隻有80、90。而且每個孩子的智力結構也都不一樣。有的孩子邏輯思維很強,有的孩子形象思維很發達;每個孩子的思維品質也不一樣,有的敏捷而膚淺,有的遲緩而深刻。二是孩子後天發育的環境不同。有的生在城市,有的生在農村;有的生在富裕家庭,有的生在貧困家庭。不同的環境,孩子成長過程會有很大不同。我們講教育公平,是講受教育權利的公平,不是說不顧各種因素而強求一律。相反,用統一的要求麵對每一個不同的孩子才是最大的不公平,也是不利於每個孩子不同的發展的。幾年以前我們在呼蘭區開農村教育會議。會上一位清華大學的學生發言,他說,初中二年級時,父親因為他的功課不好,讓他輟學,是一位老師勸他父親說:“這娃娃喜歡畫畫,讓他上學吧。”父親才答應了。後來他考上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如果當時用一個標準來要求他,可能他真會輟學了。在大家都有學上的今天,隻有因材施教,才是最大的教育公平,才能使拔尖人才脫穎而出。我們今天的教育,為什麽出不來創新拔尖人才?就因為我們太講求統一,忽視差異。學校趨同,要求同一,分數第一,沒有特色。沒有差異,沒有特色,何來真正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