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的學校與製度遺產
(一)學校的產生
1.學校產生的條件
自從有了人類社會就有了教育活動。在漫長的原始社會裏,教育沒有從社會實踐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獨立性的專門活動,人們是在社會的生產和生活中接受教育,勞動的過程與教育的過程是同一的。“這時教育的目的在於形成一個人的性格、才能、技巧和道德品質,一個人是通過共同生活的過程來教育自己的,而不是被別人所教育的。”[1]當時還沒有也不可能產生學校。學校是在一定曆史條件下產生。
首先,社會生產力的日益進步與提高,為社會逐漸提供了相當數量的剩餘產品,私有製、階級開始產生,並分化成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一部分人不再從事直接的生產勞動,而專門從事教育或接受教育。其次,父係氏族公社末期,隨著社會分工的擴大和階級分化出現以後,氏族與部落的首領和公職人員需要專門的教育來培養,從而加速了教育的分化和學校的萌芽。再次,文字的產生和文化知識的豐富,既是專門的教育機構產生的必要條件,也是學校產生的重要標誌。
據中國古典文獻記載,從舜開始,部落聯盟就設置有文化的公職人員,對顯貴後裔施教。《尚書·舜典》:“夔,命汝典樂,教胄子。”所謂“典樂”,即掌管祭祀慶典的音樂歌舞。與此同時,還設有公職人員,對“百姓”施教。《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馴,汝作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寬。”所謂“五教”,即五常之教,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教胄子之教與教百姓之教,都是施教,但是,兩者的目的、內容大不相同。
2.學校的誕生
學校的誕生經曆了一個從無到有、從不完備到完備的較長時期的過程,一般認為,學校大致產生於奴隸社會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