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公共教育學

第一節 學校環境的概念及作用

字體:16+-

“校園是育人的場所,環境是無聲的課堂。”學校是孩子們主要的學習和生活場所,是他們成長期間最重要的外在環境。校園環境不應僅是傳道、授業的簡單空間,也是陶冶情操、全麵和諧發展的場所。

一、學校環境的概念

環境是指以人為主體的外部世界,學校環境是以師生員工為中心並影響其活動的主客觀世界。

學校環境的構成按地域可以分為學校外部環境和學校內部環境。學校外部環境指的是學校所處的社會大環境與所在地域的自然環境和社區小環境,其中不僅包括各種物質性的條件,而且也包括文化傳統與各類社會政策;學校內部環境則指的是學校師生員工共同建構的物質與精神環境。按屬性可以分為學校物質環境與學校人文環境兩個方麵,即可視的“硬環境”和不可視的“軟環境”:硬環境包括周邊環境、校園布局、建築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教學設施、教室布置等;軟環境包括文化氛圍、製度環境和心理環境等。

二、學校環境的作用

創造優雅、寧靜、富有文化氣息的學習環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體現其朝氣蓬勃的性格特征。

學校環境是學校運營的物質載體。學校環境是學校師生員工學習、生活、工作的場所,是傳統意義上學校之所以稱為學校的前提必備條件,是師生教學活動的物質載體,除非是現代意義上一些特殊學校如函授學校、網絡學校等。

學校環境是師生活動的精神家園。學校是教育人的地方,學校應該在自己的物質或人文環境中充分挖掘最有價值、最吸引人、最激發人的因素激發本校師生員工,尤其是通過營造價值認同和創設情感歸屬使得師生員工認同自己所處的環境,使得學校成為大家的精神家園。

學校環境是辦學思想的具體體現。作為師生活動的空間,學校環境也蘊涵著某種哲學、文化和教育的理念,辦學的指導思想、學校的培養目標等都滲透在校園環境之中,師生置身其間,能激發潛能,表現自我,感悟其深邃的文化傳統和哲學思想,進而改善行為、陶冶性情、涵養氣質,最終能順利地投身於社會、服務社會。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孩子在他周圍——在學校走廊的牆壁上、在教室裏、在活動室裏——經常看到的一切,對於精神麵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義,這裏的任何東西都不應當是隨便安排的。學校的一草一木、學校計劃的任何一個細枝末節之處、教師的一舉一動等都應該體現出學校的教育思想,校園建築、環境是教育理念和模式的直接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