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評價是教育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教育目標為依據,運用有效的評價技術和手段,對教育活動的過程和結果進行測定、分析、比較,並給以價值判斷的過程。我國的教育評價理論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教育評價的理論和方法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求來看,我國當前的教育評價工作尚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首先,教育評價的指導思想仍未從“升學選拔的尺度”上完全轉變過來,“為促進學生的發展而評價”、“為促進教育質量的全麵提高而評價”還沒有真正成為大多數人的實踐活動;其次,教育評價的基礎理論研究還比較薄弱,例如如何對學生個體素質進行測評仍是一個難題,尤其是對學生在非認知因素、思想道德素質、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麵的測評,缺乏科學、有效的技術和手段;再次,教育評價指標體係的設計缺乏堅實的科學依據,可操作性較差,而且體係過於龐雜,影響了教育評價的信度和效度。此外,教育評價作為一種專業化水平很高的工作,當前我國從事教育評價工作的人員無論是在專業素質上還是在數量上,都無法適應和滿足日益深化的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迫切要求。
一、教育評價的定義
評價在漢語裏麵是指評定價值高低的意思。[1]教育評價在英文文獻中過去常使用“evaluation”一詞,現在更多的是使用“assessment”。從語義學的角度看,“evaluate”一詞是由詞幹“valu”加上詞頭“e”和動詞性詞尾“ate”組成,其中“valu”意為價值,詞頭“e”的意義等同於“out”,即“引出”。[2]因此,評價就是引出和闡發價值或者進行價值判斷,強調的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模式。而“assessment”來自拉丁詞根“assidere”,表示“隨旁就座”的意思,[3]強調是多方參與和共同建構的平等模式。從評價手段看,當教育評價以“evaluation”為關鍵詞的時候,測驗(test)被認為是唯一公平有效的手段。而且這種測驗更多的時候是一種標準化測試,實行正式管理,並且在設計上以差異最小化為目標呈現給被試。而當教育評價以“assessment”為關鍵詞的時候,就嵌入了多樣化的評價手段,如觀察、檔案袋評價、多項選擇或半結構化的考試等。教育評價(assessment)是專門用於溝通各種教育幹預手段之間的關係,從而更清晰地描繪兒童是如何思維、學習和工作的過程。“標準化測試關注的是個體差距,回答的是‘這個兒童與其他參加考試的兒童相比程度如何的問題’,而評價(assessment)則反映現代認知理論對某一特定兒童在學習與認知過程的興趣。”[4]總而言之,過去的教育評價更關注結果,而現在的教育評價則是關注過程與結果如何實現效果的最大化。所謂教育評價,就是全麵係統地科學搜集、整理和分析有關教育信息,並在此基礎上對教育作出價值判斷的過程,目的在於促進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