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和學習理論一直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本節從教育學的角度,闡述學習的概念、影響學習的因素與學習問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一、學習的概念
一般認為,學習指的是學生有意識地為了積累知識、提高技能和自身修養而采取的活動,它既包括了個體行為的改變,又包括了個體意識傾向和潛能的變化。在心理學研究中,早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往往把學習定義為“由練習或經驗引起的行為的相對持久的變化”[1];而認知心理學家則強調個體內部心理變化的過程,如加涅就提出,學習是人的傾向或能力的變化,這種變化能夠保持且不能單純歸因於生長過程。從詞意分析的角度講,所謂“學”,就是獲取知識和相關的信念,是一種吸收、吸納並內化的過程;所謂“習”,就是去應用、去動手做,把所學的知識技能在具體問題情境中運用。
對於學習,我國古人有很多這方麵的記載,很著名的是這樣一句話:“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2]意思是:要多聞、多見、廣泛涉獵;要多提問題、善於質疑;要謹慎思考、不斷反思;要明確方向、辨別是非;要把學習的結果付諸實踐、見諸行動。曆代學者都強調學習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看重的是知識的傳承以及學習在個人修身養性和安身立命中的作用。
近代以來,在學校中進行學習成為兒童青少年獲得知識和文化的主要渠道。在歐洲文藝複興之後,科學技術得到迅速的發展,人類知識的總量急劇擴展,學習活動更加重要。近代以來的學校教育理論和實踐都非常重視對學生學習的研究,學習問題是近代以來學校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
在當今時代,社會發展出現了一係列新的發展趨勢,在經濟領域進入了所謂的“知識經濟”時代,在科學文化知識領域則出現了“知識大爆炸”的現象。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學習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地豐富和擴大,出現了一些新的有關學習的術語,如終身學習、學習型社會、學習型組織,甚至學習型家庭、學習型社區、學習型企業等。這些新的術語也在折射出有關學習的概念的演變。這種演變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