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耕耘在教育的原野上:學校管理日記

她重新認識了父親

字體:16+-

2012年7月1日

今天我接待了一個客人,我的學生小m,她現在是一所職業中學的學生,剛剛畢業,馬上就要踏上工作崗位了。她的到來使我想起了教她的那些年,我和她的點點滴滴——

我是在六年級的時候接的她們這個班。記得有一次期末考試,試卷上有一道題,要求用“花”的不同意思造句。小m竟然造了這樣一個句子:“我爸爸經常花言巧語地騙人。”

這個讓我意外的造句,使我走近了小m的家庭,了解到了很多——

小m,兩歲時媽媽就去世了,留下了嗷嗷待哺的她和雙目失明的爸爸。為了生計,爸爸經常帶著她在街上賣唱,以討得幾個錢。從小,這個孩子除了要照顧自己外,還要照顧爸爸。受苦受累不說,最讓孩子受不了的是跟著爸爸在街上賣唱乞討。為了能引起路人的同情,她的父親不免要向別人編造一些故事。有時被人識破,不免要受到路人的白眼和鄙夷。不尋常的生活經曆,使這個孩子養成了獨立、固執、自我保護意識強的性格。平時表現的就像是一個男孩子,喜歡體育,易跟同學產生衝突,平時也有和同學打架的現象。不容易接受別人的批評。

應該說,家不僅是提供食物、衣服、休息的場所,更在於它隨時給人們提供慰藉,在人身心疲憊時提供無償支持。但是,對於小m來說,這個家所給予她的又是什麽呢?沒有母愛的童年,失去溫馨的家庭,沒有自尊的生活……這個家對於她來說毫無安全可言,相反的,在她看來“家”給予她的隻有“恥辱”。

尤其是到了青春期初期,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成人感”和強烈的社會獨立性,孩子開始用自己的觀點和智慧來衡量是非,判斷曲直。雖說到了這個年齡,孩子的認知確實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還不很成熟,加之經驗不足,不懂得用曆史的和辯證的眼光看問題,認知偏差較大,看問題偏激,易走向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