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要培養有靈氣的學生,課堂教學至關重要。理想的課堂並不是一味灌輸,而應該以人為本,立足於師生生命的發展,著重於培養孩子們(道德辨析、道德選擇)基於現實、獲得觀念、看清本質的能力,注重於引導孩子們進行(道德)情感體驗、感悟,將(道德)情感認知內化為道德品性,外顯為道德行為。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在生活中體驗,多層次、多渠道培養自我教育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行為規範。
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每個學生的存在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每一個學生都有不斷超越自己的潛能,每個學生都可以為成就最好的自己而充滿自信地走在自我發展、發展自我的路上。每個學生都可以精心經營自己的學習生涯,在自我探索、成長的過程中尋求到快樂的源泉。
教與學,師與生,主導與主體,嗬護與成長,這是教育最為核心的兩極。但在傳統的應試教育中,教師牢牢地把握話語權,學生隻是被填充的知識容器。師道尊嚴,牢不可破。學生總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被動地接受標準與評價。諸多的被動之下,其實質是師生關係的異化,是人本精神在教育哲學思維中的缺失。而這種異化與缺失之下,學生群體性的高分低能、思想固化、感情冷漠、缺乏社會責任感便不可逆轉。
矯枉必過正,我們總是喜歡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在20世紀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對於應試教育用分數作為唯一標準對教育和人性的傷害開始清醒起來,隨之而來的是對應試教育的全麵反思與清算。在倒髒水的時候,我們又一次看不見盆裏麵的孩子。應試教育有其諸多的弊端與先天不足,但其對於學生基礎知識的重視、對於違紀學生的適當的懲戒等又有其積極的意義。不過,也被和髒水一起倒掉了。結果便是學生們不能批評了,體育課都不敢曬太陽了,必要的勞動體驗也沒有了。這,不是真正的教育,不是尊重生命成長規律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