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雙軌製”。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的經濟轉型進入到更深階段。首先從1984年開始,在經濟領域進行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價格“雙軌製”改革,並嚐試進行價格闖關。1984年5月,國務院頒布《關於進一步擴大國營工業企業自主權的暫行規定》,標誌著生產資料“雙軌製”價格政策的出台。1985年1月,國家又進一步取消了原來規定的計劃外價格不得高於計劃內價格20%的限製,標誌著這一政策的正式實施。生產資料“雙軌製”實施後對經濟產生了重要影響:一是價格體係中市場調節比重上升;二是企業擁有更大的自主定價權;三是對促進生產結構調整有一定作用;四是有助於擴大短缺產品生產以平衡市場。但雙軌製價格的實施也造成了市場的不公平和計劃外生產資料價格的不斷上漲。1988年的通貨膨脹率首次突破兩位數。1989年11月,黨的十三屆五中全會又做出《關於進一步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決定》,這意味著價格改革又回到了穩步推進的道路上,以有步驟的、穩妥的價格改革取代了較為激進的“價格闖關”模式。
——特區“擴大化”。1984年5月,國家正式確定開放天津、上海、廣州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並擴大經濟權限、給予外商優惠政策,這標誌著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和全麵鋪開。1988年4月,第七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批準設立海南省。同時,劃定海南島為海南經濟特區,它成為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這意味著我國開始將整個省作為一個經濟特區來試點。海南建省後取得的發展成就,也標誌著我國對外開放又取得了新的進展。
——經濟“市場化”。1992年初,鄧小平同誌視察了我國南方,發表了重要談話,把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1992年10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江澤民總書記在報告中總結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14年的實踐經驗,決定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確定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又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全麵描繪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基本藍圖和推進改革的基本舉措。我國的市場化改革開始全麵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