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高等教育投資政策有效性研究:來自一個省的數據

二、單一——微調時期的高等教育投資政策問題與政策目標

字體:16+-

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作為教育政策製定的主體,直接決定著哪些公共教育問題會最終成為高等教育政策問題。人才培養問題是高等教育體製改革的第一個政策問題。早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鄧小平同誌在醞釀改革之際,就意識到人才的匱乏對於經濟發展來說是一個嚴重的問題。1975年鄧小平同誌曾對當時的大學招生方法和教學質量提出批評:“大學究竟起什麽作用?培養什麽人?有些大學隻有中等技術學校水平,何必辦成大學?”“一點外語知識、數理化知識也沒有,還攀什麽高峰?中峰也不行,低峰還有問題。”1977年5月24日,鄧小平同誌發表了著名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講話,針對中共十一大提出的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強調,“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因此,1977年8月科教座談會的中心議題就是“**”期間遭受破壞的科教戰線如何開展工作,其中就包括高校該如何恢複正常運行的問題,首先就是恢複文化考試招生製度。隨後教育部作為政策製定主體,專門召開了招生工作會議,製定了相關的招生政策。1977年10月,全國有570萬考生參加高考,錄取新生27.8萬人;1978年夏,全國共有610萬名考生參加高考,錄取新生40.2萬人,在校生規模達到131.1萬人。到1985年,高校在校生規模已達到了342.8萬人。

根據康寧的研究,改革開放以後普通高等教育發展速度有兩次發展波峰,第一次就是1978-1985年間,平均發展速度為10.32%;第二次則是1999年高校實行擴招以後[1]。由此可見,1978-1985年間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起飛時期。有學者認為正是由於我國高等教育長期以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與世界現代高等教育相比,處於落後的狀態,特別是“**”十年使高等教育發展出現倒退,1978年後高等教育得到了“補償性增長”。房劍森將這種“補償性增長”解釋為“一種過渡性的、有限的增長,是高等教育增長過程中的一個特定階段,當高等教育的增長達到與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相當的某一標準時,補償性增長就為適應性增長所代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