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教育投資政策有效性的內涵及外延
有效性是一個在管理學和經濟學中常用的概念。在管理學中,有效性是指“產品在規定條件下保持規定功能的能力,也就是產品在整個壽命周期內處於完好可用狀態的能力。”[1]在經濟學中,有效性常用來衡量和評價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有效性,就是貨幣供應量的變動能夠有力地引起總需求和總收入水平的變動。[2]有效性是與效率、效益緊密相關,既有區別又有聯係的一個概念。有學者認為,有效性是指政策投入對產出是否有影響以及影響的大小。效益是以實現政策目標的程度作為衡量政策效果的尺度。效率是政策效益與政策投入之間的比率。一個最有效率的政策並不一定能夠取得最高效益,同樣,一個效益很高的政策也未必就是最有效率的政策。[3]一般意義上,我們可以認為有效性是指完成計劃的活動和達到計劃結果的程度。
政策有效性是指政策實施結果與目標預設之間的相關度。政策有效性是政策分析中的一個重要的考察內容。政策分析是現今政治學、行政學中廣泛采用的一種研究取向和研究方法,是指“運用科學方法對公共政策及其決策過程進行描述、預測、解釋和評價。廣義的政策分析把決策活動當作政治分析的基本內容,視決策為政治行為的源泉與結果,試圖從政治決策入手揭示整個政治過程的內在邏輯,其含義與政治分析基本相同。狹義的政策分析側重研究公共政策的屬性、原因、進程和作用。”[4]
在教育政策分析中,對教育政策有效性的理論研究極少,大多是從實證的角度探討相關教育政策的實際效果。而在經濟政策分析中,對“政策有效性”的理論分析相對較多。特別是財政政策有效性、貨幣政策有效性問題在經濟理論界均引起了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對於財政政策有效性的概念與內涵,有學者認為:“財政政策的有效性是指財政政策能否影響實際總產出,以及影響的程度或大小。”“‘財政政策有效性’的概念包括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指財政政策能否係統地影響真實產出、就業等真實經濟變量,如果財政政策能係統地影響真實產出等變量,則表明財政政策有效;反之,則財政政策無效。第二層含義是指在承認財政政策有效的基礎上,討論財政政策效果的大小。”[5]有的學者從定性與定量兩個角度對“貨幣政策有效性”進行了分析,並提出目前國內學者研究貨幣政策有效性的文獻還主要集中在第二種含義上,即在承認貨幣政策對實際變量具有係統效果的定性基礎上,從量的角度討論貨幣政策效果的大小。從廣義上看,貨幣政策完全有效或完全無效是兩種極端情況,一般情況下貨幣政策的效應處於兩個極端之間,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大小應該通過實證研究來得出結論。在沒有具體進行實證分析之前就肯定或否定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都是不合適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