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人力資本理論的出現,高等教育個人收益率實證研究的深入,以及高等教育大眾化在各國的深入開展,掀起了世界性的增加高等教育投資的熱潮。高等教育的成本迅速提高,又使高等教育越來越成為一個消耗巨大的事業。20世紀70年代以後,石油危機以及由此導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發生,使得大多數國家的公共資金來源劇減,政府依賴國家財政承擔高等教育投資的責任已是力不從心,削減高等教育開支的壓力越來越大,高等教育機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財政危機。在這種背景下,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理論應運而生。
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理論最早是由美國學者D.B.約翰斯通提出的。1984年,時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羅分校校長的約翰斯通,在美國科羅拉多召開的“2000年議程”(An Agenda for the Year 2000)會議上第一次提出“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理論。1986年,他出版了《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擔:英國、德國、法國、瑞典和美國的學生資助》一書,對成本分擔理論作了詳盡的論述。隨後,他又不斷完善和發展了這一理論,並努力推進其理論應用於多國的高等教育投資政策改革。他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擔中的財政與政治:比較的視角》一文中探討了全球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的趨勢、成本分擔的形式、成本分擔的理論依據、成本補償的抵製力量,並且對英國、荷蘭、奧地利、澳大利亞、俄羅斯、拉丁美洲及亞洲國家—印度和中國進行了案例分析,最後提出了對成本分擔的政治問題的一些思考。並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擔與高等教育公平:按收入比例還款型學生貸款的啟示》一文中探討了歐洲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的情況,以及2003年學生按收入比例還款型學生貸款利息的啟示和意義,論述了助學貸款在高等教育政策製定中的作用。他還在《從理論與政治方麵闡述:學費政策的國際比較》一文中從國際比較的視野看待在不同的財政、意識形態和政治背景中的學費問題,詳細論述了學費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擔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