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於有效性與政策有效性的研究
在管理學上,有效性是指“產品在規定條件下保持規定功能的能力,也就是產品在整個壽命周期內處於完好可用狀態的能力。”[65]有效性是與效率、效益緊密相關,既有區別又有聯係的一個概念。徐晨(2008)認為,有效性是指政策投入對產出是否有影響以及影響的大小。效益是以實現政策目標的程度作為衡量政策效果的尺度。效率是政策效益與政策投入之間的比率。一個最有效率的政策並不一定能夠取得最高效益,同樣,一個效益很高的政策也未必就是最有效率的政策。[66]周圓(2008)認為,對效率的衡量通常有兩個指標:一是投入與產出的比例關係,相同投入的條件下,產出越多時效率越高,產出越少時效率越低;二是產出的有效性,即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通過有效資源配置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或其他對象群體的需要。高等教育投資效率,實際上指有限的資源如何實現最有效的配置。[67]
政策有效性是指政策實施結果與目標預設之間的相關度。在教育學中,對教育政策有效性的理論研究極少,大多是從實證的角度探討相關教育政策的實際效果。在經濟學中,對“政策有效性”的理論分析相對較多。特別是財政政策有效性、貨幣政策有效性問題,在經濟理論界均引起了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胡琨(2004)在其博士論文中就具體探討了財政政策有效性的概念與內涵,他認為:“財政政策的有效性是指財政政策能否影響實際總產出,以及影響的程度或大小。”“‘財政政策有效性’的概念包括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指財政政策能否係統地影響真實產出、就業等真實經濟變量,如果財政政策能係統地影響真實產出等變量,則表明財政政策有效;反之,則財政政策無效。第二層含義是指在承認財政政策有效的基礎上,討論財政政策效果的大小。”[68]周英章(2002)在其博士論文中也是從定性與定量兩個角度對“貨幣政策有效性”進行了分析,並提出目前國內學者研究貨幣政策有效性的文獻還主要集中在第二種含義上,即在承認貨幣政策對實際變量具有係統效果的定性基礎上,從量的角度討論貨幣政策效果的大小。從廣義上看,貨幣政策完全有效或完全無效是兩種極端情況,一般情況下貨幣政策的效應處於兩個極端之間,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大小應該通過實證研究來得出結論。在沒有具體進行實證分析之前就肯定或否定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都是不合適的。[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