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在增量——開放時期,還是在多樣——轉型時期、多元——發展時期,學校創收一直都不是高等教育投資的主要渠道,河南省高校創收占高等教育經費總額的比重最高也沒有超過7%。但是,學校創收政策作為一項投入政策,對高等教育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將學校創收作為投入變量,把生均教育經費和在校生人數作為產出變量,采用1989-2008年連續20年的數據進行分析,結果如表9-3所示。
表9-3 1989-2008年學校創收政策效率表
續表
結果顯示,1993年的效率值最高為1,其他年份均低於1。在增量——開放階段中,1989-1992年的效率值變動較大,最高為0.660,最低為0.274;多樣——轉型時期的變動也比較大,最高為1,最低為0.366;多元——發展時期的變動也相對較大,最高為0.734,最低為0.133。雖然各個階段的效率都有變動,但是整體而言,效率是變低的。
1989-1992年和1993-1998年之間,學校創收在穩定中保持增長,在校生人數基本維持原有規模,僅有小幅的增長,生均教育經費穩步增長,此時的效率值穩定中也有波動;1999-2008年,高等教育的規模急劇擴大,但是學校創收經費增長卻沒有跟上人數的增長,生均教育經費出現了下降的態勢,致使平均效率低於前兩個階段。
學校創收不是高等教育投入的主要渠道,但考慮到其對高等教育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們仍把其作為一個來源渠道,單獨考慮其效率,主要是想通過考察效率變化,尋求在什麽樣的情況下學校創收的效率最大,為以後學校創收工作的開展提供事實依據和理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