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對話教學研究

第二節 對話作為方法的意義

字體:16+-

對話作為方法是指對話是幫助學生建構社會知識、形成公民道德品質、發展社會參與能力的教學方法。本節以課堂案例為實證依據,以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為理論依據闡釋對話作為方法的意義。

一、價值性知識與事實性知識——公民資質的知識基礎

作為未來的公民,為了行使共同體所賦予的權利和義務,為了能夠與他人對話,以解決個人間、共同體之間的矛盾和問題,首先必須學習有關社會的知識。那麽公民應該擁有哪些知識呢?

柯根和德裏克特在關於“多維度公民資質”的闡述中提到,從個人維度來看,“有關世界、自身、他人的知識以及道德認識和道德觀念”是“公民個體根據自己獨特的參照點處理外部和公共事務的依據”。從空間維度來說,“要求個體具有全球思維,但同時也要求個體能夠依據具體情境采取行動。”實際上,全球思維包含了對整個世界的認識(關於世界的知識),所謂根據具體情境采取行動,必然要以關於眼前具體的社會現象及其內在關係的知識為基礎。從時間維度來說,“公民需要對他們的曆史和世界的曆史有著豐富的知識,以形成聯係感和根基感,形成理解的深度”。

我們從各國有關公民資質的課程中也可以看到,公民所需要的知識涉及曆史、地理、政治、經濟、倫理學、法學等社會科學諸領域的知識。這些知識大致可以分為事實性知識和價值性知識兩類。這裏,如何認識社會的方法性知識(技能)包含在事實性知識中,如何進行價值判斷和理性決策的方法性知識則歸入價值性知識中。

事實性知識包括描述、分析和定義社會事實及事實間關係的知識,展現各種社會現象或社會事物之間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的關係以及它們的動態。具體地說就是有關社會如何構成(社會體製、製度、結構)?社會如何演變和發展?自然環境和人的活動如何相互影響?人們有著怎樣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人和人之間存在怎樣的關係?社會存在什麽問題?什麽因素導致問題的產生?社會將發生什麽變化等方麵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