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對話教學研究

第三節 對話與對話教學的內涵界定

字體:16+-

一、對話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對話的實踐首先基於對話之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認識。不能證明對話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對話的實踐就缺乏依據。

對話因對立的存在以及消除對立的願望而產生。對話為什麽能消除對立,怎樣的對話能有效消除對立,這要從分析對立如何產生開始。對立產生於差異以及因差異而導致的矛盾,這種差異的形成則歸因為人類存在的兩種視域。

第一種視域就是加達默爾所說的“理解的視域”。可以說,任何人在世界麵前都像盲人摸象一般。麵對龐大無比、深不可測、變幻無窮的世界,人們隻能從一個角度或幾個角度去認識世界。一些有智慧的人類精英也許比一般人有更多的視角、更銳利的目光洞察世界,比一般人更善於汲取和整理他人探索的成果,從而形成非同一般人的見識。但是,即使是這些人也不能說他們描繪的世界比別人更真實。世界之廣、之深使每一個人都無法全麵洞察世界的真麵目,我們隻能像盲人摸象般地觸摸世界的某一個部分。今天,許多哲學家、思想家、科學家在重新驗證、解釋人類認識的本質。他們指出,沒有一個“世界”比其他的世界更“真實”,任何一個世界都沒有本體論上的優越性而成為一個唯一的真實世界。[1]究其本質,人類的思維並非是對客觀世界完全、真實的再現,它隻是一種有限的媒質——生存於集體中,並在集體之上維持。[2]我們陳述的一切……之所以能獲得合法性,並不是因為它們有反映和描繪世界的能力,而是通過社會的交換過程獲得合法性。[3]

其實,人存在這種“理解的視域”未必有害無益,人類整體是依靠每一個人對世界的某一部分的深入探索而獲得對世界整體越來越深入而全麵的認識。但是,令人擔憂的是,人們不願意承認自己存在視域的局限,總是想把自己或者權威對世界不完全的認識認定為對世界的正確解釋,固執己見,排除了對於世界的其他多種多樣的解釋。中國古人很早就用“盲人摸象”這個寓言生動形象地告誡人們。可是我們雖然熟讀了這個寓言,教師雖然向孩子們反反複複地講述這些寓言,卻很少有人以此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