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教學”或者說“對話教育”是大約近二十年興盛起來的概念,但是對話教學的起源卻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日本學者佐藤學認為,“對話”的傳統是與“修煉”的傳統相並列的學習傳統之一,其最早的實踐者可以追溯到蘇格拉底。蘇格拉底的教育方法又稱為“產婆術”或“問答法”,在他的教育方法中包含了這樣一種教育思想:教育不是傳授什麽知識和技能,而是學習者從凝固的觀念中解放出來,覺悟到“無知之知”。學習是在探究真理的教師和學習者之間的溝通中形成的。佐藤學指出,用現代學習理論——把學習界定為基於溝通的社會過程——來傳承對話傳統的代表是杜威和維果茨基。[1]
不過,我國也有學者認為,在東方也有對話教學的傳統,比如《論語》中所記載的孔子與其弟子之間的對話就反映了對話的特征。佛禪之道也很倚重對話,隻是缺少相關的研究[2]。
盡管,對話教學的思想和實踐早已有之,但是正式以“對話”的名義,開展教學研究和實踐的曆史卻很短,始於20世紀80年代以後。僅僅在這二十多年時間裏,有關對話教學的研究文獻就達成千上萬。在世界上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並且已經介紹到國內的有建構主義和弗萊雷的對話教學理論,此外,日本學者佐藤學關於對話學習的研究在東亞地區也正在產生重要影響。而國內學者有關對話的論文近幾年也在激增。我國目前有關對話教學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兩個方麵:一是對國外有關理論的介紹和研究;二是國內研究人員和教育實踐者基於本土的研究。高文、鍾啟泉、黃誌成等人在介紹、引進國外的對話理論,推動國內基於對話的教育教學改革方麵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國外有關對話教學的理論
國外係統闡述對話教學、並產生較大影響力的主要有社會建構主義流派、解放教育論者弗來雷和力倡創建“學習共同體”的佐藤學。此外,後現代課程理論的一些學者如克林伯格等人也發表過有關對話教學的思想。本章主要介紹前三者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