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對話” 幾乎已經成為所有領域的關鍵詞,點擊這個詞,立即會出現成千上萬條相關信息。比如,在政治經濟領域,有“政府與民眾之間的對話”“亞太多邊安全對話”“南北經濟對話”“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在日常生活領域有“夫妻之間的對話”“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對話”;在教育領域有“師生對話”“與文本對話”;在科技領域有“人機對話”“在線對話”“虛擬對話”“數字對話”,其他還有諸如“與自然對話”“與心靈對話”“與自我對話”等。在國際上,聯合國可以說是被公認的對話場所。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曾在一次演講中說道:“聯合國本身的創立就是相信對話可戰勝衝突,多元性是一個普遍的優點,世界各國人民更多的是由於他們的共同命運而團結在一起,不是由於他們不同的特點而分裂開來。”“聯合國——在最佳情況下——可真正成為不同文明之間對話的場所,成為一個這種對話能夠擴展並在人類做出努力的每個領域開花結果的論壇。”“各國之間,不同文明、文化和族群內部和相互之間每天不進行這種對話,和平就不能持久,繁榮就得不到保障。這是聯合國頭五十年的教訓。這是一個我們忘記了就會自食其果的教訓。”[1]
“對話”一詞在整個世界,在所有領域廣泛地被使用,似乎正在成為人們的交往方式。顯然,“對話”包含了某種巨大的能改變現狀的能量,帶給人們走出困境的希望。但是,我們同時可以看到,對話之聲雖然此起彼伏,但是對話的結果並不如人所願,成功的對話寥寥無幾。
為什麽人們喜歡對話,但是又難以實現如願的對話?怎樣的對話才能真正產生如願的效果?對此,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人們是怎樣認識對話的,對話究竟具有什麽內涵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