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對話教學研究

第四節 促進對話的教學設計框架

字體:16+-

一、對話教學的基本要素

前文分別從與文本對話、與他者對話、自我對話三個方麵闡述了課堂對話的指導策略。而在實際教學中這三個方麵的對話是融為一體的。那麽,從一個時間單位的教學整體來說,教師該怎樣設計教學來調動這三方麵的對話,從而有效達成教學目標呢?本節提出一個促進對話的教學設計框架,該框架包含了教學設計的六個要素:目標、話題或材料、觀點、依據(知識)、辯論、反思。這六個要素在對話教學中有其特殊的要求。

1.目標

目標決定內容和方法。與所有類型的教學設計一樣,促進對話的教學設計也是把教學目標作為首先考慮的教學要素。教學目標的來源主要有兩個:一是來自課程標準或體現課程標準要求的教材;二是來自教學過程中生成的問題和需要,這些需要往往在教師預設之外。這兩方麵的教學目標當然都須包含課標和教材所規定的知識、態度、技能(能力)和方法方麵的發展目標。但是,以促進對話為目的的教學設計還需特別重視對話力的發展,要將與對話力有關的技能、方法和態度納入到目標中。與對話力相關的技能(能力)包括傾聽、質疑、表達、辯論、反思等,態度則包括尊重、寬容、公正、謙和等。

2.話題或材料

觀點的分歧和爭議是對話發生的前提。為此,課堂內要開展對話活動,教師必須選擇或開發一個能引發學生間觀點衝突的話題或教學材料。這類話題或材料有兩種來源:一種來自社會事件,如社會熱議話題或社會長期懸而未決爭議不休的問題,它們由教師選擇後投放給學生;另一種來自學生自己的生活事件或者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生成的問題。教師可根據一個單元或一個課節的學習內容,開發相關的爭議性話題或教學材料。正如美國研究議題教學的學者恩格爾和奧喬亞(Ochoa-Becker Anna S.)所說,教師所選的議題要能激發學生對於人們價值觀的衝突進行批判性思考和研究的興趣,同時要具備可以被深入探討的可能。它可以是對曆史事件的不同解讀,也可以是對當前社會問題解決方案的討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