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對話教學研究

第三節 自我對話的指導策略

字體:16+-

在三種類型的對話中,自我對話也許是最難把握的。因為它發生在學生心理內部,無法察看,因此也難以指導。那麽,如果讓學生心理內部的思維活動變成可以察看的,是否就便於教師指導呢?此外,所謂自我對話,就是對自己的觀點、認識以及支撐它們的事實依據進行質疑,如果作為質疑對象的觀點和認識不是很明確的話,就難以切實地對自己的觀點進行質疑。而事實上,如果不用某種工具、手段將所想所說的呈現在眼前並保留下來的話,無論是成人還是學生都會忘卻自己曾經有過的想法,至少會忘卻其中的一部分。因此,為了幫助學生學會自我對話,我們要探索一種將學生的觀點、認識、依據及其整個思維過程進行可視化的方法。

一、將觀點和立場可視化——貼姓名牌亮相觀點和立場

首先我們來看看日本教師開發的讓觀點可視化並保存下來的方法。

日本一些中小學教師時常讓學生在黑板上貼姓名牌來表達其立場觀點開展討論活動,這是一種將觀點可視化的有效而可行的策略。 市川博就姓名牌討論法的意義做過清晰的解釋[1]。

“在課堂上,當討論出現對立意見時,教師用粉筆在一塊小黑板上畫出一條分界線,將對立的觀點分別寫在分界線的兩邊,學生們則各自把自己的姓名牌貼放在自己讚同的觀點的一側,以此表明自己的立場,展開不同觀點之間的討論。這種方式不但可以使學生認識自己在整個班級集體中所處的位置,還可以使學生相互碰撞、交流彼此的想法,促進思想的深化。”

最初使用這一方法的是島本恭介老師。他在當時任教的舞岡小學六年級的一堂曆史課上,最初進行了這種嚐試。在學習奈良時代遣唐史冒著生命危險坐船到中國汲取大唐文化這一課時,學生中間產生了“有沒有必要冒這麽大的生命危險坐船去中國”的爭論。於是,島本老師就在黑板上畫了一幅中國大陸地圖和一幅日本地圖,並且在兩國的海域之間畫了一艘遣唐史船。然後向學生提問道:“如果是你的話,會不會選擇坐遣唐史船去中國?”。為了讓學生能夠清楚地表明自己的觀點,島本老師讓學生將在黑板上的中國大陸地圖或日本地圖上貼放自己的姓名牌,表示去中國或不去中國的意見,以此激發學生的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