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對話教學研究

第一節 以教師為主體的教材開發

字體:16+-

一、對教材的重新定義

所謂教材,就是具有教育價值的教學材料。因此,教材不局限於教科書,它是泛指所有能引發學習活動,實現既定教學目標的各種類型的材料。現代教材觀與傳統的教材觀有著本質的區別。

傳統的教材觀存在兩個誤區,一是把教材等同於教科書,即教材就是由專家編寫的、以文字或圖畫形式呈現的印刷物或電子文本。二是把教學內容等同於教科書,教學就是教“教科書”上的內容。這種教材觀來自客觀主義認識論,把專家的知識(科學知識)當作對世界的真實寫照,把教科書上的知識當作學生的認識歸宿。教師相信教科書是經過權威精心編排後的科學知識的精華,不僅內容是科學的,知識組織的邏輯以及對學生心理發展的適宜性都是經過科學驗證的,隻要運用好的教學方法,隻要學生用功學習,就能掌握它,隻要學生掌握了,也就認識了世界。

前文已經揭示了客觀主義認識論的缺陷。根據“知識是個體自主建構的”這一知識觀來看教科書的話,那麽,教科書上的知識就不是普適於所有學生在所有情境中可運用的知識,教學不能再是“教”教科書的過程,而是“用”教科書來教的過程。教科書隻是一種範本,教師應該根據地區、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自主開發更適宜的教材。這一觀點正在深入我國廣大教師的心中。

那麽,什麽樣的教材才適合學生學習呢?目前我國出現的新教材觀關注的隻是教材內容是否是學生熟悉的、是否來自他們生活這一層麵,並沒有說明教材應該反映什麽樣的生活,如何從眾多的生活事實中選取有意義的材料加工成教材。也沒有從學生建構知識的心理特征來研究教材與學生建構知識的關係,當然更沒有從對話的角度來研究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