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讀書:讓力量植入心靈

陸九淵的《讀書》解讀

字體:16+-

陸九淵(1139—1193),字子靜,自號存齋。曾結茅講學於象山(今江西貴溪西南),世稱“象山先生”。撫州金溪(今屬江西)人。南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宋明兩代“心學”開山之祖,與“理學”大師朱熹齊名,著作編為《象山先生全集》。

古人以詩論讀書者多也,其中有名的除朱熹的《觀書有感二首》外,還有陸九淵的這首《讀書》詩。

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

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細思量。

前兩句講讀書方法,強調讀書一定不要著急忙慌、匆迫而為,它需要靜心涵泳,深入體會,才能悟出其中的意味深長。不難看出,心學大師陸九淵的讀書觀是傾向於精讀的。這與他的心學理論相關。他認為,心即是理。人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心是唯一實在,而人心至靈,讀書的目的就是要“明本心”,方法是窮理盡心,切己體察,故而主張讀書要“涵泳”,精思深悟。顯然,這一方法對當下盛行的浮躁支配的淺閱讀、流行驅使的“屏閱讀”具有矯正和警醒作用。閱讀本應是讓我們浮躁的內心歸於理性和寧靜的一種方式,可現在就連這種方式本身也異化了。正如《淺薄:互聯網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的作者尼古拉斯·卡爾批評“屏閱讀”時所指出的:從紙麵轉到屏幕,改變的不僅是我們的閱讀方式,它還影響了我們投入閱讀的專注程度和沉浸在閱讀之中的深度。人們還能找到思想安頓、理性棲息的家園嗎?人們還能覓得寧靜致遠、心靈放飛的精神歸依嗎?在這樣的閱讀狀態成為主導的情勢下,重讀陸氏的這兩句詩,對於沉澱浮躁的本心、回歸讀書的本真,實在不無意義。

後兩句講讀書的策略。如果我們用心思考、潛心涵泳,仍然“未曉”,那就不妨權且放過或放下,但“權放過”不是真放過,事後還須聯係自身,細細琢磨、思量,以求理解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