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讀書:讓力量植入心靈

朱熹《觀書有感二首·其一》解讀

字體:16+-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別稱考亭先生、雲穀老人等,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閔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之一。

《觀書有感二首·其一》原文: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曆來人們解讀朱熹的這首詩,都隻是從表層的比喻義入手翻譯或分析,局限於望文生義的字麵解讀,忽略了題目“觀書有感”所規定的主旨意蘊和解讀視角,因而並沒有讀出朱熹這首詩的真諦、本意和與觀書相涉的根本旨趣,有隔靴搔癢之嫌、錯位膚淺之弊。如百度百科上的翻譯: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麵打開的鏡子,清澈明淨,天空的光彩和浮雲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閃耀晃動,充滿生機和活力。要問為何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啊!

這一翻譯基本上是忠實於詩歌意涵的一種直譯,算是比較好的了,但整個翻譯居然與書毫無瓜葛,無一字與觀書、讀書相關、相涉,令人懷疑這是在寫“觀書”的詩嗎?還是在寫一首狀物(寫方塘)或寫景的詩?這樣的偏頗實在是誤導了讀者,令人大跌眼鏡,必須予以顛覆性解構和建設性重構。讓我們基於讀書的視角對該詩做一番新的詮釋。

解讀一:半畝方塘似的書本像鏡子一樣在我眼前打開,書的豐富多彩的內容如同天光雲影映入方塘之中,徘徊於我的心頭。要問這書的內容為何寫得如此清透明白,像水一樣清澈明淨,那是因為有作者的智慧如源頭活水不斷地灌注補給,充盈於書中啊!

這一解讀主要是基於作者提供的文本視角,包含兩層“有感”:一感書是映現照亮人生的一麵鏡子,書是一麵鏡子。這麵鏡子既是作者寫作時的攬鏡自照,也是讀者讀書時的自我觀照。換言之,每本書都是作者寫出和定格的自我,而讀者借助這麵鏡子在書裏發現自己、看到自己。所以書是讀者看見別人(作者)也照見自己的一張“鏡中合影照”。讀者希望在作者的鏡(書)中照見自己的缺陷與不足,汲取書中的智慧和思想,映現和照亮自己的人生。所以,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汲取源頭活水。因為“源頭活水會帶來資源,不會枯竭;會帶來淨化,不會汙濁;會帶來更新,不會陳腐;會帶來進步,不會停滯”。二感書是智者提供給我們的讓人明曉澄澈、源源不竭的精神補給和食糧。書的映現和對照功能,源於書是智者與世界、與自我對話的文本,它是人至察熟慮而後思得之的產物,所以才具有“清如許”,能映現出“天光雲影”的功能。而這全仰仗作者內心豐厚的底蘊,以及源源不斷的智慧、才學補給、浸潤、支撐。讀者閱讀就是擁有意義和滋養的過程,就是使文字獲得新生的過程。讀者應該對作者心存感激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