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學習化生存的趨勢和要求,以及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許多學校提出了建立“書香校園”的願景。目的就是要營造一個師生員工人人讀書、時時讀書、處處讀書的氛圍和環境,助力學校發展、教育進步、人才培養質量提高。
“書香校園”要求教師帶頭讀書,成為楷模
教師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而且他的閱讀直接影響學生的閱讀。但也有教師質疑,我們不天天都在讀書嗎?天天都在看教科書、教輔書,不然,怎麽上課?誠然,教師看教科書、教輔書是必要的,但那隻是應付職業營生需要的一種“被讀書”,一種養家糊口的手段,一種職業良心、職業道德存在的起碼表現。雖然他們想上好課的敬業初衷也是令人敬佩的,可是,我們想說的是,僅讀教科書、教輔書就夠了嗎?就能夠上好課了嗎?答案當然是自明的。而且這樣的教師不僅教學效果一般,自身發展也遭遇了“高原”“瓶頸”,他們(指其中敬業的那部分)自己也為之焦慮:我究竟是怎麽了?為什麽認真教書,效果一般?憑哪般追求進步,卻停滯不前?他們糾結著、困惑著、迷茫著,也思考著、追問著、探究著……
其實,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症結所在。那就是閱讀麵太窄、閱讀量太少,不足以支撐教學達到“教得好”的效果,以及發展“上台階”的程度和境界。正如朱永新教授指出的:“教師作為最應該閱讀的職業群體,有許多人也放棄了閱讀,不少教師隻靠幾本教參在課堂上打拚。有些教師頂多不過讀幾本流行雜誌,更不用說教育學和心理學了。”換言之,教師閱讀絕不限於讀教科書、教輔書這樣的外延,隻讀這樣的書,我們就畫地為牢,就作繭自縛,就走不遠。豈止走不遠,還會停滯僵化,而變為“教書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