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說:“讀書,實際上是人的心靈和古今中外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周國平先生也說過;“在很大程度上,人類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書籍形式保存的,而讀書的過程就是享用這些成果並把它們據為己有的過程。”據為己有的目的“就是加入到人類精神文明的傳統中去,做一個文明人”。教師的閱讀似又多了一層培養人才的功利目的。正如高萬祥校長所言:“優秀教師一輩子就做兩件事:讀書和教書。讀書是利己的,教書是利人的,而教師這個職業的幸福就在於這兩者是完全一致的。”但一個少讀書或不讀書的教師是很難體會到這種職業幸福的,更不必說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尤其是在當前充滿**、利益至上、浮躁淺薄的社會背景下,更應該倡導教師多讀書,使教師汲取更多的專業成長的正能量、培養人才的真本領,並為學生樹立“學為人師”的典範。教師究竟應該怎樣閱讀呢?
好的閱讀是有選擇的閱讀
2012年劉芳菲主持的《文明之旅·讀書之樂》節目有一組統計數據:“2011年中國共出版圖書37萬種,按一年52周,每周讀1本計算,這一年出的書就夠一人讀7115年。”簡直是駭人聽聞。書籍之多,浩如煙海,讀不勝讀,“生也有涯”的個體隻能取“一瓢飲”。書籍一多,難免有混“珠”之“目”、低劣之作充斥其中。如毫無內涵的淺薄之作,粗製濫造的凡庸之作,複製粘貼的拚湊之作,追名逐利的低劣之作,裝腔作勢的炒作之作,急功近利的垃圾之作,多了去了。倘若我們不加選擇,盲目輕信開卷有益,就會被那些低劣之作俘獲,結果隻能是敗壞閱讀“胃口”,浪費學習時間,褻瀆學習熱情,並直接影響我們的精神品位。所以周國平先生告誡我們:“在這樣的時代,一個人尤其必須懂得拒絕和排除,才能夠進入真正的閱讀。”又說:“在所有的書中,從最好的書開始讀起,一直去讀那些最好的書,最後當然就沒有時間去讀比較差的書了,不過這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