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讀書:讓力量植入心靈

怎樣讀書最有價值

字體:16+-

北大陳平原教授指出:“有的人讀了一輩子書,勤勤懇懇,但收獲不大,連一點‘書卷氣’都顯示不出來。為什麽?原因很多,最大的可能性是方法不對。”德國哲學家叔本華也提出過類似的判斷:“有許多學者就是這樣,因讀書太多而變得愚蠢。”這樣的情形和事實使我們不得不追索怎樣讀書才能避免上述情形的發生,才是最有效、最有價值的讀書?

深思地讀書

讀思結合是讀書的一條永恒法則。明清之際哲學家、教育家王夫之就提出過“學思相資”的觀點。他認為:“學則不恃己之聰明,而一唯先覺之是效。思則不徇古人之陳跡,而任吾警悟之靈。乃二者不可偏廢,而必相資以功也。”王安石認為:“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鳥獸、蟲魚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讀書何嚐不是?比之對自然風物的觀察,讀書更是直接訴諸人的思考的一種艱苦的腦力勞動。讀書倘若不“過腦”,不“心到”,那還叫讀書嗎?而且淺思、泛思還不行,必須“求思之深”,才能“往往有得”。考察那些讀書多而低效甚至無效的人,大抵因其讀而無思或思之不深所致。叔本華就認為:“如果不加思考,隻一味地讀,和經常騎馬坐車而步行能力必定減弱的人一樣,將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鄭板橋也批評這種讀書:“眼中了了,心下匆匆……一眼即過,與我何益也。”這正是讀書人中有的有成就、有出息,而有的一事無成的原因。試想,思之不深,事物的本質能浮現嗎?精妙的思想能光臨嗎?創新的成果能誕生嗎?思之不深,書中深邃的意蘊能理解嗎?創意的聯想能光顧嗎?書中的精華提煉得出嗎?深思的讀書或讀書的深思是一種沉潛的運思,是一種追求思考的深度和質量的思考,是一種“內在超越之思”。這種思考不是對書的內容的淺層次的呼應、即興式的應答,而是深入底裏的探究、激活潛能的追索,故而能最大限度地擴大思想的邊界,占領精神的高地。顯然,這樣的讀書才是優化的、最有價值的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