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以致遠,指的是發展的一種目標、一種境界。致遠,即達及久遠。遠,既是一個時間概念、空間概念,也是一個成功學的概念。從時間上看,“遠”蘊含“久遠”之意,指教師的可持續發展。從空間上看,“遠”具有“深遠”“遠大”之意,指教師通過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拓展了發展空間,獲得了生命“景深”,飛得更高,走得更遠。從成功學角度看,“遠”指教師實現自我的程度和達及的境界。人行以致遠,是需要有依憑和準備的。好比人的遠足,必須備足必要的行囊,才能支持和幫助其完成致遠的旅程。
程紅兵校長指出:“一個教師任教6年之後,一切正常的話,基本可以成為合格教師了,但是6年之後的發展,常常取決於教師有沒有這樣的學習習慣、思想習慣。”嚴重的問題是,如於永正老師指出的那樣:“很多老師教了一輩子書,沒有長進,主要是一直在簡單重複,原地轉圈。”這就提出了教師如何突破“高原”困境、行以致遠的問題。我以為,教師行以致遠的途徑有三:讀書、反思、創新。讀書是奠基;反思是轉換;創新是實現。
讀書
對於教師而言,讀書是教師加油蓄能的方式和過程。語文特級教師李鎮西說:“閱讀,不停地閱讀,這應該是每位語文教師乃至所有教師教育生命的體現方式。”教師不讀書,別說“致遠”,就是“原地踏步”,也無法保證。它是教師由“上台階”轉為“坐滑梯”的開始,是進入下降通道和退化模式的嚴重警訊。錢理群教授指出:“現在教師隊伍中真正的‘讀書人’是很少很少的,這也是中國教育的最大悲哀。”所以教師作為職業讀書人,必須始終不渝地終身學習、終身讀書。一是教師由於工作性質,其讀書必須突破隻讀教材、教參的局限。程紅兵說:“教育工作者最怕隻讀教育,不讀其他,隻局限在一個很小的圈子裏。就教育論教育,教育之論無以深入;打開思路,看看教育之外的世界,有助於讀懂教育。借助社會學著作,學習他們的方法,教育或許有新的突破。”二是從“讀書—底蘊—教學”內化與外化的規律來看,讀書隻有轉化、積澱為底蘊,才能在由底蘊向教學的轉化中助益於教學。而純粹為著上課的讀書,是“點”對“點”的非常有限的閱讀,不可能轉化為底蘊,因而必須“放開眼孔讀書”,擴大視野讀書。即拓展為“麵”對“點”的讀書,這樣“麵”上的東西才能厚積而沉澱為底蘊,這樣的底蘊才能轉化為支撐教學的智慧和營養。三是教師讀書必須養成一種會讀的自覺品質。其具體表現如下:第一,表現為自覺的讀書意識。因為工作需要而讀書,因為生活需要而讀書,因為興趣愛好而讀書,因為沒有任何原因也讀書,這就是人的職業方式、生活方式。第二,表現為會讀書。所謂會讀書,就是善於將所讀的書加以提煉升華,將讀書與問題結合起來,基於問題、基於思考,把讀書所獲融會貫通,形成對問題的認識和判斷,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這就讀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