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如果光有輸入,沒有輸出,這樣的讀書就是讀而不化,就是爛在心裏了,讀死了。讀書是為了外化。外化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運用,躬行實踐,指導人們改造世界的職業實踐。這是從理論到實踐的外化。二是讀進去與寫出來的外化。即從別人的理論到自己的理論的外化。這是汲取讀書滋養,玉成自我成長和發展的外化,也是本文想置喙的方麵。
讀書與寫書的關係:一方麵,讀應該是為了寫,內化是為了外化。讀書不是為了武裝嘴巴,增加談資,低廉消費。但還是有人讀書是專門讀給別人看的,他們無非就是比別人多認識幾個字,多讀了幾頁書,就自以為很了不起,高人一等,身價百倍;隻不過略微學到了一點皮毛的東西,就到處炫耀,誇誇其談,唯恐天下不知。像這樣隻能停留在口頭上的讀書外化,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自己。另一方麵,寫書才能促進更好地讀。台灣作家李敖說:“最好的讀書辦法是為了寫作而讀書。”又說:“要想搞明白一件事,最好的辦法就是寫一本書。”因為為著寫書或有著寫書目的的人的讀書,絕不是停留在膚淺的感性閱讀上,而是一種帶有咀嚼性質的理性研讀。他們通過對書籍的聆聽、梳理、批判、選擇,在反複對話中,將書籍中有價值的東西吸納、內化到自己的結構之中,從而為構建自己的東西打下參照和創新的基礎。
讀書就是這樣一種“閱讀進去、思維出來”的過程。閱讀進去,即“入得進”,自不必說;思維出來,即“跳得出”,它要求閱讀者能夠超越作者的想法和書本的內容,產生自主升華的思想,或者說受到作品的啟發而獲得新的創造性的思維成果。閱讀的最高水平或境界就是開啟人的心智,實現閱讀的創造性,使人認識宇宙萬物,也認識人類自己;賦予人聰明才智和創新思想,並使人類的聰明才智和創新思想得以世代傳承,不斷創造新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