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與寫作是一種互動相生、互促相成的關係。台灣作家李敖說:最好的讀書辦法是為了寫作而讀書。又說:要想搞明白一件事,最好的辦法就是寫一本書。這些經驗之談,就是對讀書與寫作關係的深刻詮釋。讀書為了寫作,寫作需要讀書,好比車之兩輪、鳥之雙翼,隻有協同運作,才能遠走高飛。“讀書多的人,絕大部分是會寫作的人。而一個能寫出很好作品的人更不可能不愛讀書。這隻因在看了足夠數量的文化精品後,哪怕隻是東家模仿一點,西家拚湊一點,再加上一點點自己的領悟與潤色,最後拿出來的成品,也足以令許多人拍案叫好。”由此分析,隻寫不讀的人,幾乎沒有。因為寫文章的人,都懂得閱讀吸收的重要性;都明白不讀、不吸收、不參照,視野窄陋,水平低下,如何去寫的道理。誠然,實踐躬行、經驗總結,亦可梳理提煉,援筆成文,但沒有讀書的理論鋪墊、思想的充盈,恐怕隻能就事論事,滿紙淺俗。清人馮班在《鈍吟雜錄》中這樣強調讀和寫的關係:“多讀書則胸次自高,出語皆與古人相應,一也。博識多知,文章有根據,二也。所見既多,自知得失,下筆知取舍,三也。”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先生在給《作文智慧》一書寫的序中指出:“多讀書有助於思維和語言能力的提高,而思維和語言能力的提高又加深了閱讀理解,如此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最後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台灣李欣頻也說:“隻閱讀而不整理及與人分享,我深覺是一種罪惡。書寫是閱讀的完成。”所以,寫和讀絕對是相伴相生的。但隻讀不寫的,大有人在,因為讀易寫難。讀是隻要認識字就可以為之的、門檻很低的事,而且即便讀了也不是為了寫而讀,而是打發時光的、隨興的、消遣的閱讀。寫就不同了。寫是一種創造技能,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寫、都能寫的,都願意“東家模仿一點,西家拚湊一點”的,而且即便寫了,如果寫得不好,也沒有興趣和可持續性。問題在於,寫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是一種需要常性、需要多寫多練,才能熟能生巧的技能。偶一為之或一曝十寒的寫作,不可能產生量變積累而達臻質變提升的突破,練就寫作能力。而越是這樣,人的畏難情緒就越大,寫作興致就越低落,從而形成惡性循環,所以寫而不讀和讀而不寫都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