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讀書:讓力量植入心靈

讀書與科研積累

字體:16+-

人是靠讀書積累成長起來的。人從小學入門,就開始讀書、接受教育。這樣的讀書學習,如果不留級、不跳級,到本科打住,是16年;如果讀到博士,是22年。這是一個漫長的讀書積累和知識積累的過程。低學段的學習是老師與我們共讀,或者說老師教我們如何讀書。高學段的讀書是老師的教讀、引讀與學生的自讀、自學相結合,最後過渡到學生完全自讀、自學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教育就是教會人讀書,培養人讀書的能力,並最終養成人終身自覺讀書的習慣的活動過程。

這是對人一生讀書積累成長的整體描述。沒有這樣的積累,沒有這樣將人類所創造的知識財富的精華轉化為個體的知識積累的社會化過程,人的成長和發展就不能達到他應有的高度。這個高度不是指身體發育不健全,而是指因為知識貧血,可能成為精神的“棄兒”、思想的“侏儒”。好比麥粒,沒有得到充分的灌漿,就不會飽滿;果樹沒有汲取足夠的生長營養,果實就不會理想。

再從為著研究的目的來看讀書積累。如果說教育是經年累月讀書實現的一種效應,那麽,科研則是讀書積累必不可少的一種準備和功力。科研,不讀書、沒有積累,不行。那樣,腦袋空空,雙手攥空拳,“腹內草莽人輕浮”,研究什麽?怎麽研究?科研不能“空心化”,它是需要豐富的知識、紮實的底蘊、深厚的功力的,需要思想資源和精神能量,而這些均離不開讀書。它需要讀的知識的內化來夯基打底,做好科研上路的準備。科研的材料積累之於科研的意義,猶如魚和水、根和樹一樣,失去了材料的滋養和支撐,科研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科研需要多讀書、多積累。古人說:“積多則神。”積累一多,材料豐富,觀點的提煉、材料的選擇、優劣的比較、篇章的完型等,就有了前提和餘地,就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反之,就隻能捉襟見肘、左右為難。恰如梁啟超所言:“我們要明白一件事情的真相,不能靠單文孤證,便下武斷。所以要將同類或有關係的事情網羅起來,貫串比較,愈多愈妙。”但所有的積累,都是為了蛻變而做的準備,都是一種蟄伏,等待著時機的成熟,然後把自己打開。